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
我国南方民族原始宗教的发展不仅源自文化内部的自身运动,也受到来自外部文化的影响。其中包括佛教、道教对南方民族的影响,也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对南方民族的影响。
一 佛教、道教对南方民族的影响
佛教和道教对南方民族影响的历史发生较早,它们对原始宗教的影响持续的时间长,而且深刻。隋唐时期,佛教在我国处于鼎盛时期,在桂林、梧州一带出现了较著名的寺庙、僧侣和禅师。佛教影响到壮族的原始宗教。靖西县壮族在举行巫事活动时,巫师唱颂的十多位神中有观音菩萨。巫的《护村经》中有“花扇灵如神,圣地佛门里显威”。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大约与佛教同时期传入壮族地区。在壮族民间,道教的影响比佛教大,壮族的原始宗教也吸收了道教的一些内容。靖西县的新巫师在从师学习期满,成为一名正式巫师之后,还显得稚嫩,要深造就得向附近的道公学习。道公抄录的经咒,与巫有渊源关系。有些地方可见到巫与道相结合从事宗教活动的情况,如有人患病,就请巫婆(师)问鬼,再请道公来送鬼。有的地方,打蘸是巫、道联合起来搞的。但在个别地方又有不同,平果县清代的土官抑巫扬道,巫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靖西县,有人认为,巫是真的,道是骗人的,却又是抑道扬巫。从总的情况上看,巫与道结合较密切[1]。
道教自东汉张陵创立天师道起,即对“巴郡南郡蛮”产生影响。张陵创天师道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密切。天师道、正一道很早就传入土家族地区,并与土家族原始宗教发生关系。在土家族地区,道教信仰者除普通百姓外,民族上层,甚至土司亦不乏其人。有关土老师祖师、法器和服饰的传说,土老师作法和仪式的模式等,无不深深地打上道教烙印。尽管土家族宗教信仰复杂,崇拜的神灵众多,但以道教神占的比重最大,道神成为土老师请神作法的主神和至上神。佛教亦很早就传入土家族地区,东晋咸康年间,鄂西来凤建成仙佛寺,岩塑释迦牟尼、弥勒、燃灯三座佛像,各高五米五。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在今酉阳县万木乡永和村建永和寺。从六朝至元代,佛教在土家族地区传播愈益广泛深入,至明代,梵净山成为中南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佛教名山。佛教对土家族原始宗教渗透的结果,改变了人们的灵魂观念,滋生了轮回思想,丧葬仪式的主持,由土老师转入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僧尼”手中。民间秘密宗教,土家族地区至少在清代就有相当的群众基础和规模,清乾隆年间,白莲教活动频繁,终于在嘉庆年间爆发白莲教起义,累败清军和地方武装,最后遭到清军和民团的镇压而失败。此后又有白莲教及其支系领导的“号军”和“神兵”,皆先后遭到镇压而失败[2]。
佛教、道教对我国南方民族的影响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佛教、道教神灵与原始宗教信仰对象杂糅
在羌族地区的东部和南部各大寨子,普遍有佛、道教庙宇,如川主大帝、龙王庙、东岳庙、观音庙、玉皇庙、武庙和小的土地堂等,一般建于清乾隆以后。茂县土门一带,明以前已有这类庙宇。这些寺庙的建筑形式和羌族房屋各不相同。庙内塑的神是汉人衣冠(羌族自己的宗教没有塑像),庙宇多位于村外高地、山边,庙内陈设铸有汉字的钟磬、大香炉、庙碑,墙壁上有《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和十八层地狱等故事画。大一点的如茂县三龙乡卡玉的东岳庙,黑虎乡艾子关村庙,都有戏台。从钟铭和碑文看,修建工人全是汉族工匠。创建这些庙宇主要是汉族封建统治者在政治力量深入羌族地区后,利用其“神道设教”的伎俩,由州县官提倡,甚至也捐几两银子,土司也参与策动捐款,百姓各户摊派,数目相当大。建起庙宇后,则办各种定期庙会,如观音会、川主会、岳王会、牛王会、玉皇大帝会……名目繁多。还有一定组织,有会首、庙产、经费,大的庙会还唱戏耍灯。茂县高龙乡农历正月初六到十五为川主会,初九特别为玉皇大帝做会,由会首办席请客,耍龙灯,各家都在门口陈设香案供品迎接。正月十五元宵节再耍一次,然后收会。每次庙会由各家出一升玉米交会首,用来筹办下年庙会。羌族也信仰川主、龙王、药王和观音菩萨等,有时也到这种庙里拜神。妇女相信观音娘娘能送子给她们。玉皇大帝代替了太阳神,“天地君亲师”代替了“角角神”,汉族的端公、道士也出现在羌族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