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
近年来,通过学者和地方精英们的不懈努力,“烧香”以其音乐形式“单鼓”或“单鼓音乐”的名义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烧香是曾经广泛存在于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祀活动,其形式与内容因群体而有所差异[2]。满洲人烧香祭祀通常由家萨满主持,俗称“萨满跳神”。汉军旗人与民人烧香由称为烧香师傅的祭司来主持。萨满可通神,而烧香师傅要通过“魏九郎”这个神灵来接神送神,故两者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汉军旗人烧香,称为旗香。有学者认为,汉军旗香融合了萨满祭祀和民香的多种特征,其最为独特的一点是将祖宗与家堂神(火神、大刀王君可、眼光娘娘、虎神、五道)一起供奉[3]。民人烧香,叫“民香”,俗称“跳单鼓子”、“喜乐家堂”等。
烧香祭祖通常在下列情况下举行:结婚、生子、升学、烧七、百日、周年等。较为常见的是愿香。许愿还愿的对象是祖先神,故在烧香中,祭祖成为仪式的主要内容。而与祭祖无关的则称为“庆丰收”(又称“太平鼓”),是纯粹的娱乐性活动。
一 先行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前,关于烧香的专著或论文寥寥无几,还大多侧重于烧香的音乐研究,但从中还是可以获取诸多有用的信息。如1957年出版的著作《单鼓音乐》[4],除了单鼓谱曲外,还介绍了单鼓的分布情况、“演出”情况以及类别等内容,尤其对民香的介绍是颇有价值的。此外,在曲谱介绍中,我们也可以对烧香唱词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的曲谱主要来自原黑龙江省文工团的“单鼓艺人”范景田及黑龙江省海伦县“单鼓艺人”惠忠义、刘忠尧三人的口授记录。其中,范景田过去曾是“民香”烧香师傅,惠忠义、刘忠尧二人还会烧“汉三旗香”[5]。由于三人不是来自同一个烧香班子,因此书中所列唱词并非一个完整、系统的神歌。
80年代中期以后,整理香卷的工作陆续展开[6]。石光伟订正的《汉军旗香——坛续与神本》(1985年)、宋传玉、孟聪搜集整理的《香卷——宽甸汉军旗香神歌》(1989年)虽然都是内部发行本,但这两部书为学术界的烧香研究奠定了一个基础。
90年代后又相继出现了几本研究专著。1991年出版的刘桂腾《单鼓音乐研究》是“文革”后第一部系统研究单鼓音乐的专著,书中有关单鼓(烧香)起源的叙述已成为单鼓“萨满起源说”的代表性观点。其所列曲牌来自36位烧香师傅,除了作者本人收集的一部分内容外,还大量引用了其他研究者所记录的神本。从音乐研究角度而言,其价值自不待言,然其中旗香、民香相互混杂,更无有关烧香师傅、烧香班子以及现存状况的相关信息。因此,对于想系统了解旗香与民香及其现状的人来说,该书很难提供一些有效的信息。
石光伟、刘厚生编著《满族萨满跳神研究》(1992年)中除了满族萨满跳神神词外,全文收录了上述《汉军旗香——坛续与神本》,为汉军旗香研究提供了较完整的文本。
1994年任光伟《辽宁民香的考察与研究》,1998年任光伟、孙英《东北汉军旗香的考察与研究》先后在台湾出版。该两本书的最大意义在于,与以往只强调单鼓音乐的研究不同,该两本书全面推出了“烧香”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一种宗教实践来研究。或许这也是该书在台湾出版的原因之一。书中除了对民香、旗香所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外,还分别收录了两部民香香卷(沈阳张恩宝本和新宾张明学本)和两部汉军旗香香卷(新宾冷树伟本、吉林永吉常恕春本)[7]。
除上述著作外,还有数篇论文相继发表[8]。从总的趋势来看,对烧香的研究已经从偏重音乐转向对烧香仪式本身的关注。邵媛媛硕士论文《岫岩烧香仪式的文化研究》(2007年)和王成名硕士论文《陈汉军旗萨满祭祀研究》(2007年)等便代表了这种趋势。
车锡伦的《江苏南通农村的童子戏和太平会》(调查报告)一文,虽未涉及东北地区的烧香,然观其内容,却有许多值得参照之处。尤其是文中谈到童子的来历时,提到魏九郎背表上天,请三界神仙赴会,为信士医病还愿祈福的事。这使人联想到旗香和民香中的魏九郎。此外,南通童子活动的主要方式“太平会”也与烧香有诸多相似之处。可见,南通的童子、太平会与东北的烧香师傅、烧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9]。
烧香在1949年以前较为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渐衰微。20世纪80年代以后部分地区烧香祭祖活动开始浮出水面,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