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青海金融发展报告

    作者:曹培慎 武昭 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摘要:“十一五”期间,青海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抓住机遇,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使青海经济平稳发展;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青海金融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金融机构服务质量提高,结构优化,赢利能力增强,金融机构总体质量得到很大提升,青海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实现了“双赢”。本报告通过分析总结青海“十一五”期间经济金融发展情况,指出青海“十一五”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青海“十二五”金融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
    Abstract: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Qinghai faced a complex situation both home and abroad.It seized the opportunity and made the adjustment,which brought about the steady economic development.Under the appropriate loose monetary policy,the financial industry there also developed fast.The service qualit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mproved a lot and the structure of it optimized.What's more,Its profitability strengthened.In a word,the overall qualit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mproved much.Qinghai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promoted each other and realized the "win-win" situation;By analyzing and concluding the situation of Qinghai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Qinghai's developing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and give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i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一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经济与金融发展概况

    (一)经济发展概况

    1.经济总量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见图1。

    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641.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1175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3%。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9.60亿元,比上年增长3.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3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0.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十五”末2005年的12.0:48.7:39.3转变为10.9:51.6:37.5;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5%、62.7%、33.8%。[1]

    图1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生产总值情况

    200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6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比上年增速高0.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3836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5.85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9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78.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3%、59.4%、36.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0.9:51.6:37.5转变为11.3:52.1:36.6。[2]

    2008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61.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7%,比上年增速高0.2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人均生产总值17389元,增长12.1%。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5.5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29.4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26.55亿元,增长10.0%。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06%、66.72%、30.22%。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0.6:53.3:36.1转变为11:55:34。[3]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108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7.4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576.34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397.53亿元,增长9.8%。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6%、57.8%和37.6%,与2008年相比,第一、第三产业贡献率分别提高了1.7个和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下降3.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10.4:54.7:34.9转变为2009年的9.9:53.3:36.8。[4]

    2010年,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350.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是近30年来的最高增速。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4.9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744.63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470.88亿元,增长12.1%。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4%、65.8%和30.8%,拉动生产总值增长0.5个、10.1个和4.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9.9:53.2:36.9转变为2010年的10.0:55.1:34.9[5]

    2.财政收入情况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财政收入情况见图2。

    图2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财政收入及支出情况

    2006年,全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3亿元,为预算的115.5%,比上年增长31%。其中,中央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0.8亿元,为预算的117.9%,增长3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2.2万元,为预算的113.3%,增长24.9%。全年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14.6亿元,为预算的80.2%,比上年增长26.4%。分类看,公共管理类支出117.1亿元,增长21.1%;社会保障类支出24亿元,增长31.4%;经济建设类支出49亿元,增长35%;政策性补贴等其他支出24.5亿元,增长32.5%。[6]

    2007年,全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6.7亿元,增长34.2%;中央一般预算收入53.8亿元,增长31.8%。实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为51.3亿元、14.2亿元和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2%、26.8%和43.2%。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82.3亿元,增长31.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类支出58.3亿元,增长38.7%;社会保障与就业类支出51.1亿元,增长16.3%;教育类支出34.7亿元,增长26.5%;医疗卫生支出19.6亿元,增长61.6%;环境保护支出19亿元,增长21.1%;公共安全类支出16亿元,增长28.6%;农业支出12.5亿元,增长44.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7亿元,增长91.1%;科学技术类支出2.5亿元,增长74.2%。[7]

    2008年,全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56亿元,增长26.2%;中央一般预算收入64.95亿元,增长20.8%。实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为58.94亿元、22.46亿元和6.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8%、57.3%和20.5%。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63.83亿元,增长28.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0.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