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
一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经济运行状况
(一)经济稳步回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全省经济增长呈现3个阶段的运行特征。第一阶段,2006年、2007年四川省加快改革开放进程,经济总体增长快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13.8%的速度增长;第二阶段,受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经济发展经历了一定的起伏,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落,经济增长速度急剧减缓,经济增长率降低到9.5%;第三阶段,2009年和2010年,在一系列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措施支持下,四川经济先于东部和全国回升向好。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5%,已经恢复到地震灾害前的2007年和2008年一季度水平。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外部环境趋于好转、宏观政策基调不变的背景下,四川省经济发展安全度过了后危机时期。据统计,2010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8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创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新高,比计划目标高5.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61亿元,增长32.9%,比计划目标高21.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2%,完成3%左右的计划目标(见图1)。
图1 四川省GDP增速变化
截至2010年11月30日,全省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项目开工29674个,占灾后重建任务的99.91%;完工26197个,占88.21%;累计完成投资7610.19亿元,占调整后规划总投资的88.36%。2010年底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完工92%,投资完成90%。150多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25万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基本完成。建成2883所学校、1862个医疗卫生机构、4163个就业和社会保障项目,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39个重灾县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实现了中央提出的“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
(二)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工业经济运行良好
四川省围绕农、林产业基地强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粮食生产重点县建设和“千万头生猪、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一五”期间全省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7个、省级示范乡(镇)522个。初级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的质量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促进近千万名示范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多元,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2010年,全省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农业实现增加值2483亿元,增长4.4%,粮食连续4年增产。全省继续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加大“三农”投入,2010年,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1838亿元,比上年增长31%;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4.9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95.5万公顷;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202.5万千瓦,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155.1万千瓦,增长6.9%。
全省工业经济运行良好,圆满完成了“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和“十一五”目标任务,工业的支撑地位进一步凸显,工业总量跃上新台阶。纵向来看,“十一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连跨4个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速比“十五”提高了4.3个百分点。横向来看,四川省“十一五”全部工业年均增速比全国高8.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在全国由第10位上升到第8位,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除2008年受特大地震影响外,一直名列全国前4位。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突破2万亿元,居全国第9位,比“十五”末位次提高3位;工业利润突破千亿元大关,挤入全国前10强。截至2010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7326.4亿元,增长22.9%,比2009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实现赢利的工业企业12545户,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9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230.2亿元,增长37.0%。实现利税总额2734.6亿元,增长46.0%。同时,行业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水泥、化工、煤炭、钢铁等行业比重与2009年底相比进一步下降,而饮料、电力、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逐步提升,高耗能的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增加值占全省比重有所下降。[1]
(三)投资持续增长,消费稳定增加
2006~2008年,四川省投资增速维持在30%左右,汶川地震以后由于灾后重建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