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
“十一五”时期是西藏发展进程中不同寻常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关怀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抓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克服反分裂斗争带来的困难,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
西藏自治区经济形势总体良好。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投资、消费并驾齐驱拉动经济增长;特色产品走出高原打开市场;旅游业创造历史最高水平;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西藏自治区金融运行平稳,金融市场健康发展。证券业发展稳健;保险业呈稳步发展态势,保费收入继续增长,理赔能力显著增强。
一 经济运行情况
(一)“十一五”期间西藏自治区经济总体情况
2006年,全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91.01亿元,同比增长1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过万元,同比增长在12.1%以上。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342.19亿元,同比增长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元。2008年,受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当雄地震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等多重因素影响,西藏经济发展面临严峻形势。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自治区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成功应对了各种挑战和困难,主要经济指标虽受影响,但仍保持了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达395.91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同比回落3.9个百分点。2009年,全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41.36亿元,同比增长12.4%,人均15295元,同比增长11.20%。2010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0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319元,增长11.2%。“十一五”期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
从统计数据来看,“十一五”时期以来,西藏除2008年外,其余年份GDP和人均GDP的增速均高于预期(见图1和图2)。
图1 “十一五”西藏自治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图2 “十一五”西藏自治区人均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二)人民生活方面
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强,家电等耐用消费品逐渐进入农牧民家庭。“十一五”头两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22%,2008年达到156.58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受全国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影响,5年来全区物价水平呈现上涨趋势,上涨幅度略低于全国平均值,控制在可控范围内。2010年年末全区从业人员178.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1万人,增长3.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十一五”期间的失业率没有超过5%的规划目标。目前,西藏自治区是全国首个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的省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已实现了地市级统筹。
(三)投资及产业建设方面
“十一五”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4%,如图3所示。特别是随着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十一五”最后两年的2009年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379.42亿元,年增长率22.4%;2010年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463.26亿元,年增长率22.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推进。“十一五”最后两年,全区产业建设加快推进。2009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4亿元、136.2亿元、24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21.7%和10.3%。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5.3:29.2:55.5调整为14.5:30.9:54.6。2010年,全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63.26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民间投资118.02亿元,增长10.8%。第一产业23.74亿元,比上年增长0.6%;第二产业134.21亿元,增长45.9%;第三产业305.31亿元,增长15.7%。
图3 “十一五”西藏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增长速度
从统计数据可看出,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率达到30.9%。提前完成2010年目标。第二产业内部布局也日趋合理,现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主的包括电力、农畜产品加工业、饮食品加工制造等工业为主的富有西藏特点的工业生产体系,产品逐步进入国内市场。
1.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
2006年,农牧区固定资产投资30.5亿元,同比增长4.1倍,主要集中于交通、电力和饮水等工程。2007年,西藏自治区斥资3.4亿元重点扶持了71个带动作用强、增收效果好的特色农牧业项目,积极培育“公司+基地+农户+科技”模式的订单农业,目前有近2%的农户加入到订单农业生产中。2008年,全区建设农牧业和扶贫特色产业项目112个,完成安居工程5.8万户,新解决25万名农牧民安全饮水问题,建设11.2万户农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