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4月 |
近来,随着2008年我国人均GDP第一次跨过3000美元大关,国内学界关于中国会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日渐热闹起来。鉴于该问题是一个关乎我国长期经济增长前景的大问题,因此确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 何谓“中等收入陷阱”
根据世界银行的国别收入分组标准(该分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通常把世界各国分成四组,即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8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为: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97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也可称为落后国家),在976美元至385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也可称为发展中国家),在3856美元至1190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也可称为中等收入国家),高于1190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也可称为发达国家)。
一般的,发展经济学认为,当一国国民人均年度总收入超过3000美元(最新标准是3856美元)之后,如果经济继续发展,产业结构顺利升级,那么该国将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但历史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恰恰是中等收入国家能否完成产业升级步入高收入国家的敏感阶段,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经济增长回落或者长期停滞的境地,故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国家就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例证。这些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的发展水平依然如旧,即仍然在人均GDP 3000至5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徘徊。
分析表明,这些国家之所以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二是内需不振,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三是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安全缺失,社会矛盾激化。
二 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
统计表明,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2009年更是一举突破3600美元,已处于由发展中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临界线附近,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指日可待。然而,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也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中国会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呢?
显然,讨论中国能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事实上等同于探讨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前景。从现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看,一国的经济增长虽然影响因素很多,但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的可得性与持续性,以及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等因素。
从劳动力投入看,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靠几乎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投入来支撑的低成本制造的比较优势将面临严峻挑战,从而使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和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将难以为继;从资本供给看,由于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和多年来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的可用资金,再加上中国投资环境的吸引力,从中长期看,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本的可获得性是有保证的;从土地的供应看,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的关注,继续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即农用地转为开发用地)来推动GDP增长的模式将受到制约,“土地红利”的释放速度也将大幅放缓;从技术进步角度看,由于中国的教育和科技管理体制的弊端,中国距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原创性的技术进步十分有限,这无疑将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将削弱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动态比较优势;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由于“制度变迁红利”边际效应的递减,再加上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动力减弱,试图通过制度变迁(其中主要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来推动长期经济增长的难度加大。另外,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还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比如,当前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外需不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的总体消费需求不足、社会建设滞后带来的社会矛盾频发以及资源能源供应、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当然也应当看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具备了持续增长的雄厚物质基础和发展条件。首先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为中国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国内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其次是中国人才总量巨大,劳动力素质较高,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