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德国政党格局的发展与变迁

    作者:伍慧萍 WuHuiping 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Abstract:

    >Die deutschen politischen Parteien befinden sich zur Zeit im Umbruch. Angesichts der sinkenden Loyalität von Stammwählern und des Wandels der gesellschaftlichen Struktur haben sie ihre Strategie angepasst und sich vielmehr an aktuellen Politikfeldern als traditionellen politischen Leitideen orientiert. Es lässt sich feststellen,dass sich ihre politischen Vorstellungen teilweise überlappen. Das politische Koalitionsverhalten wird immer unüberschaubarer. Die Grosse Koalition unter der Leitung von Angela Merkel befindet sich in einer übergangsphase zwischen dem Ende des bisher üblichen Zweiblöckesystems und der Entstehung einer neuen Disparität.

    Keywords:

    内容提要:德国政党格局正在发生深远变革,铁杆选民对政党的传统归属感下降。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政党纷纷调整战略,政治主张更多是围绕当下具体的政策领域而非传统的政治理念,政治主张有交叉和部分趋同趋势,政党间政治结盟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增大。默克尔领导的大联合政府处于现有常态的“两大集团”体制终结、新的“三足鼎立”格局尚未成熟的过渡期。

    一 政党格局的历史发展:从“两大集团”到“三足鼎立”

    近半个世纪以来,德国的政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历经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间的不稳定期后,联邦议院中的席位集中在两政党格局,对战后德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从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新社会运动的兴起和绿大全民党即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中,它们与长期参与执政的第三支政治力量——自民党构成两个半党在政坛的迅速崛起,政治领域的竞争首次出现扩大的态势,两德统一则引发了政治版图的重新布局和政党架构的另一次深远变革,长期主导德国政坛的政治格局正逐渐从“两大集团”走向“三足鼎立”。

    (一)政治格局未成形期

    在联邦德国成立之初,德国的政党格局尚未成形,虽然基民盟/基社盟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阿登纳领导下的联邦政府就进行过八次重组,先后与自民党、德意志党(DP)和全德联盟/流亡与权利被剥夺者联盟(GB/BHE)等政党分别组成过三党甚至是四党联合政府,联邦议院中政党之间的联合表现为动荡的多元化特征,小党和大党之间的结盟意志也比较高。《基本法》中规定的规范化民主和宪政体制为政权的平稳过渡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在经历了十年左右不稳定的磨合期之后,政党结盟和联合形势日益走向平稳均衡。

    (二)稳定的“两个半”政党格局

    从1960年开始,德国政治力量的分布进入相对集中的状态。1961~1983年间,联盟党、社民党和自民党是唯一进入联邦议院的政党,这几个政党在1972年和1976年的大选中甚至囊括99%以上的第二轮选票,稳定的“两个半”格局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主宰了德国政坛。从60年代起,“两大集团”(Zweibloeckesystem)的政党格局逐渐成形,其主要特点就是政党以联盟党和社民党为核心形成泾渭分明、相互对峙的两大阵营,政治主张的分歧和对峙主要表现为经济活力和社会公正的二元维度。基民盟/基社盟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两大宗教教派基础之上的,其铁杆选民主要是企业主、农场主、职员和知识分子等传统人士;而社民党虽然在阶级斗争和阶级对立的纲领性要求上几经转折,但主要还是提倡国家干预主义,他们在工会组织下的劳工阶层中选民比例高。在五六十年代,随着社会和工业结构的变化,两大政党在纲领中分别吸收了更多内容,联盟党不再高调突出自己的宗教特色,而是调整自身适应日益世俗化的社会;社民党1959年采纳的戈德斯堡党纲则摒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主张,转而与德国的主流政治文化和解。两大政党在选民社会结构和社会背景上开始日趋接近,发展成为全民党,从而成为联邦德国政党体制的支柱。自1949年起,每届都进入联邦议院的自民党主要是高级职员、公务员和社会地位不断上升的独立职业者的政治代言人,强调市场经济和经济保守主义。作为“天平上的小砝码”,该党一直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它的态度往往成为联邦议院政党结盟的成败关键,除了1956~1961年的基民盟单独执政以及1966年至1969年的大联合政府执政期间以外,自民党在联邦德国成立直至1998年科尔政府下台的几十年间,不间断地在联邦层面联合执政,在德国政治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三)绿党的崛起

    不过,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随着公务员和职员等新兴中等阶层的迅速壮大,这种稳定的政治格局逐步发生了变化。受过良好教育的年青一代社会地位提高,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刻意与已有政党保持距离,借助公民倡议活动和地方网络,积极投身和平、环保和妇女解放等新兴社会政治运动。这一时代精神催生了80年代初绿党的成立,在当时基本上是二元的政党格局和政见分歧之上又加入了第三种元素,即生态的分歧维度。与此同时,社民党和自民党在没有固定宗教信仰的新中等阶层中支持率明显上升,绿党与社民党甚至是自民党之间存在竞争,走务实政治路线的联盟90/绿党成功地在左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