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
一 农村数字电影的发展与存在问题
自从1998年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目标以来,有力改变了我国农村电影自改革开放以来逐年滑坡的衰败局面。一个值得提及的情况是:“2131工程”最初虽有目标,却无法推动。原因在于放映电影时还是要向农民收钱。彼时乡镇财政大都紧张,并且国家明令农村花钱必须“一事一议”。结果且不说普通农民,就连乡镇干部都不愿意承揽电影放映这块“烫手山芋”。直到几年后国家开始对农村电影放映实行补贴,才迅速迎来了农村数字电影发展的繁荣期。其间农村科教片也日益彰显出强大的活力。
陕西作为西部唯一的农村电影综合改革和数字化放映试点省份,几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领导下,经过各级文化、电影部门的共同努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遵循“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十六字方针,发展思路由“十一五”期间着重“政府购买、群众受惠”转移到“十二五”期间的“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上,被赞誉为“陕西模式”。
据我们有限的调查,目前陕西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农村电影放映的全覆盖。
以户县农村数字电影科教片放映为例:户县现有17个镇所辖的518个行政村,2012年共放映科教片3137场,观看人数525468人。基本实现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无死角。[1]这中间,农业科教片成为农民朋友很好的“致富课堂”。许多基层放映工作者反映说:正是通过农村电影放映,帮助农村和农民减少了陈规陋习,倡导了文明风尚,帮助老百姓提高了幸福指数!可以说,陕西省农村电影事业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陕西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尽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群众对电影服务、供给数量、影片质量和内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与此同时,随着电影商业化的发展,制片方却将重点转移到收入高、见效快的商业大片上,慢慢地不愿投资拍摄科教影片,供需两者的背离,直接导致现在农村科教片大部分都是以前的老科教片。在一些地区,科教片已然开始由电影下乡的主体转变为了陪衬。因此,农村科教电影影片量小面窄、内容陈旧已然成为农村电影迫在眉睫需要改革创新的一大课题。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2013年提供的科教片来看,在现有的352部科教片中,适合西部地区放映的科教影片约占89%,即313部。然而,这样一个面上的统计,却很难反映出点上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具体到某一个地区,符合群众需要的片子却非常的少。以延安为例,反映了农村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科教片大约有40部,仅占总科教片的11.4%。而实际情况更为严峻,因为真正与农民群众的种植生产和文化生活科技需求相吻合的只有10部,仅仅占了总科教片的0.03%。[2]这个数字是惊人的,也是令人深思的。事实上,范围狭窄,题材陈旧,形式单一,在放映工作中常常是捉襟见肘,这种供求矛盾不仅在偏远地区突出,而且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城镇也日渐凸显,农村科教电影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另外,农民观影人数多少与影片质量有很大关系,与放映队伍力量有着很大的关系。很多县市以下辖属的乡镇都没有专业的电影放映队,有的放映员可能同时负责多个乡镇的放映工作。不仅如此,有的地区对于放映员的待遇根本无法保障,这些都极大打击了放映员的工作热情。另外,电影放映的多少,与电影放映员的素质能力同样有很大关系。仅仅技术管理不到位和技术力量弱,问题就很突出。2012年初,陕西广电局采取逐市逐县分类分批检测的方法,对全省0.8K放映机的光输出指标(含光通量、对比度和均匀度)等内容进行技术性检测。结果,陕西全省所检的1373套(占总数的87.5%)设备中,光输出指标达标数仅为357台,达标比例仅为26%。[3]这也就意味着74%的农村放映设备的光输出指标无法达到1200流明这一最低标准。管中窥豹,亮度不达标不仅是陕西一个地区的问题,检测结果也反映了全国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设备的技术管理状况不容乐观。也难怪农民把最差的画面效果戏称为“看皮影”。往深度探究,便可发现,农村的电影投入明显不足,发行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