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13年贵州省流动人口研究

    作者:杜双燕 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摘要: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2013年度流动人口的总体状况的把握,对比历年流动人口状况进行分析,从规模与结构、流量与流向、空间分布、生存状况等方面对其进行整体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流动人口呈现出规模扩大、家庭化流动、空间地域变化、“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功利性市民化等趋势。在其发展中面临着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与流动人口需求不相符合、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融入障碍较多、“回流”的强愿望与现实的弱条件之间的矛盾、向上的社会流动困难等困境。结合全省发展战略提出在城镇化规划引入“流动人口”视角、鼓励回归和推进市民化并重、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拓宽社会纵向流动的通道、优化流动人口空间布局、发挥流动人口精英的模范作用等对策建议。

    Abstract:

    Based on the overall status of Guizhou’s floating population in 2013,this research has found some trends floating population showed such as the expansion of larger scale,household migration,space and region changes,transformation from surviving-type to development model,utilitarianism urbanization through contrastively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floating population status in the view of scale and structure,flux and flowage,space distribu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 However,with its development,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inconformity between the overall carrying capacity of cities and the demand of floating population,deficiency in relevant policies and systems,difficulties in integrity,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trong desire of backflow and actual weak conditions,and difficulties in upward social mobility exist. According to the entire province development strategies,this paper makes countermeasures on introducing the view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urbanization planning,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encourage backflow and promote citizenization,energetically cultivating social organization,broadening ways of vertical social mobility,optimizing the spatial layout of floating population,playing exemplary roles in the floating population,etc.

    2011年,贵州省明确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主战略”,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贵州作为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一直都是人口流出大省,流出人口量居全国第六位,而流动人口群体是实现城镇化的最具潜力的部分,在“城镇化带动”战略背景之下,贵州的流动人口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贵州又如何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解决流动人口问题是关键。结合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人的城镇化来探讨流动人口的融城问题意义重大。

    一 贵州省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

    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省份,“欠发达、欠开发”一直是其固有的标签,山地和丘陵占据了全省17.6万平方公里的93%,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上岩溶地区石漠化严重,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落后的农业省份,农村剩余劳动力量大且无法完全被本地消化,因此一直以来贵州省的流动人口以流出为主,其中70%流向省外,在流向省外的人群中,约70%的人口流向广东省和浙江省。

    (一)流动人口规模及结构

    将全省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时点上准确反映人口的流动情况。2003年贵州省流动人口总计355万人,其中本省籍流动人口330万,省外流入25万人,跨省流出260万人。除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末流动人口数下降至593.6万外,贵州省流动人口持续增长,2003~2013年,每年净增50万人左右。截至2013年11月30日,全省共有流动人口884.7万。其中,按户籍划分,贵州省籍流动人口805.7万;省外流入人口79万。按流向划分,本省籍人口562.6万人流向省外;省域内跨县流动的省籍人口186.5万;县内跨乡镇流动56.6万人。全年流动人口在870万上下浮动,历月变动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013年全省历月流动人口变化情况

    贵州省流动人口的结构显示:2003~2013年,在省籍流动人口中,男性比例介于55%~57%之间,女性比例在43%~45%之间;省外流入人口中,男性比例介于56%~59%之间,女性比例在41%~44%之间;二者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符合“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流动法则。贵州省的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6岁及以上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占56.28%,而未上学的占2.08%。较高层次的研究生学历的仅占被调查总数的0.05%,而且存在女性受教育程度略低于男性的现象。

    (二)流动人口的流量和流向规律

    根据2003~2013年十年间贵州省流动人口的数据分析,全省流动人口的流量和流向呈现出下列的规律和特点:一是贵州省流动人口以本省户籍的流动人口为主,本省户籍流动人口占据贵州省流动人口总数的90%以上,外省籍的流动人口仅占6~8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11月30日,全省省籍流动人口为805.7万,占流动人口总数的91.07%。二是本省户籍的流动人口持续性增长,从2003年的330万人增长到2013年11月末的805.7万人,年均增长47.57万人。三是本省户籍流动人口以跨省流出为主,占70%以上,主要流向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省内流动占比20%以上,省外流入占7个百分点左右。截至2013年11月30日,本省跨省流出人口562.6万,占省籍流动人口的69.8%。其中流向珠三角区域的有286万人,占跨省流出的51%,主要流向广东省的有172万人,占跨省流出的31%;其次为福建省有58万人,占跨省流出的10%;云南省有28万人,占跨省流出的5%;广西有6万人,其余各省(市)不足5万人。另一大流向是长三角的苏、浙、沪,共有257万人,占跨省流出的46%。其中流向浙江省的有221万人,占跨省流出的39%,其次为江苏省有21万人,上海市有15万人。浙江省、广东省是贵州省的两个流向大省,流向这两个省的人数占贵州省跨省流出的70%。另外,福建、云南、江苏和上海也属于贵州省流出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随着区域优势的凸显和劳动力报酬的差异,自2012年3月起,浙江省超过广东省成为贵州省流出人口的第一流入大省。本省户籍流动人口在省域内流动基数不大的情况下增长了一倍多,从2003年末的330万人增长到2013年11月末的805.7万人;省外流入人口在基数较小的情况下,从2003年末的25万人增长到2013年11月末的79万人,年均增长5.4万人。

    (三)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

    从流出地来看,遵义市和毕节市一直是贵州省流出人口比例较大的市,基本上这一格局保持不变。2013年遵义市和毕节市流出人口数占全省流出人口总数的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