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
扶贫开发是贵州“第一民生工程”,反贫困是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征程中的重大战略任务,贵州民族乡反贫困任务尤其艰巨。本报告分析了瑶山乡文化旅游扶贫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梳理了其文化旅游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动瑶山乡文化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广大农民普遍受益;立足文化资源禀赋、彰显文化特色;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和开发与保护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着重实施改革创新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和文化强旅战略。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the first livelihood project” in Guizhou,which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task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synchronously with the national. And anti-poverty task is especially difficult in Guizhou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This research list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nti-poverty cultural tourism by analyzing the main methods and results of cultural tourism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Yaoshan Township. To promot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Yaoshan Township through cultural tourism,it should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and all the farmers universally benefited;demonstrate the features of culture based on original cultural resources;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s such as government leading with market operation,both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considered,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focus on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strategy,open-up driving strategy and cultural strengthening tourism strategy.
一 调研情况说明
(一)调研背景
贵州是我国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按2010年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截至2012年底,贵州仍有农村贫困人口1019万人,占同期全国农村贫困人口9899万人的10.3%。面对严峻的贫困现实,贵州将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提出要全力总攻“绝对贫困”,到2017年实现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0个贫困乡“减贫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00万人以内,以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贵州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983人,占常住人口的36.11%。贵州有252个民族乡,民族乡占全省757个乡总数的33.2%。贵州民族乡往往地处偏远山区,不少农民的温饱问题迄今尚未解决,反贫困任务十分艰巨。在新的历史阶段,借势国发〔2012〕2号文件关于贵州“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抢抓战略机遇,发挥民族乡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提高贫困居民在文化旅游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走出一条文化旅游扶贫开发的新路子,促进贫困人口发展,帮助贫困人口撕掉贫困标签,是亟待破解的反贫困战略性问题。
荔波县瑶山瑶族乡(以下简称瑶山乡)是一个以白裤瑶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乡,辖高桥、拉片、菇类、红光4个行政村,共46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全乡户籍人口604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866人,占总人口的97.1%。由于长期居住在相对闭塞的深山区,瑶山白裤瑶保留着显著的民族特点。奇特的服饰和建筑、隆重的宗教仪式、神秘的婚丧嫁娶仪式、原始的猴鼓舞、丰富的民风民俗,构成了白裤瑶特有的民族文化符号系统。瑶山白裤瑶因此被外界誉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活化石”和“东方印第安人”。由于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丰富资源长期欠开发,瑶山成为贵州极贫的“两山”地区之一。1980年,新华社记者杨锡铃关于瑶山贫困落后的报道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瑶山乡充分发挥独特的瑶族文化资源优势和靠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荔波小七孔的区位优势,秉承产业扶贫的工作思路,将文化旅游作为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努力使文化旅游成为贫困人口获得发展机会和增加收入的新引擎。
(二)调研目的和意义
文化旅游扶贫是以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受益对象,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扶持下,通过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发展计划、政策和措施。
本文选择瑶山乡为贵州民族乡文化旅游扶贫典型个案进行调研。调研目的在于:解析瑶山乡文化旅游扶贫的主要做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探讨瑶山乡文化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的内在联系,提出推进瑶山乡文化旅游扶贫的原则和战略,以期有助于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扶贫绩效,使更多的贫困人口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调研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一方面,通过瑶山乡个案分析揭示文化旅游扶贫内在机理,“解剖麻雀,由此及彼”,可能为其他类似民族乡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践依据,助推贵州民族乡文化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并借此振兴区域经济、改善当地居民特别是贫困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拓展区域文化旅游扶贫典型个案研究,可以丰富和发展文化旅游扶贫开发的理论体系。
(三)调研方法
本文调研通过座谈、入户访谈、问卷调查和搜集相关文字材料的方式进行。
参加座谈人员包括荔波县发改局、扶贫办、民政局、旅游局、文广局、民宗局及瑶山乡党委政府等党政机关的负责人、工作人员,以及瑶山乡部分村干部及村民。入户访谈主要在瑶山乡拉片村及姑类村进行,访谈家庭包括纯农业经营户、餐饮经营户、小商品经营户、外出务工户等不同类型。
问卷调查以自填式问卷调查为主,少数问卷因被访问者填写困难而采用代填式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个人及家庭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知、意愿和参与受益情况”“个人对扶贫政策的感知和评价”三个部分共57个问题。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82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