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
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包括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秦皇岛、沧州、邯郸、邢台、衡水等11个地级市及23个县级市,该区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现代中国的经济中心。改革开放以前,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进程曲折而缓慢。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从2004年开始,京津冀城市群都市区域规划编制正式启动,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一 21世纪以来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城镇人口比例持续上升,城镇化速度发展加快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人口比例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更是呈现出明显加速的态势。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人口比例达58.93%,高于全国52.57%的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天津已进入高级城镇化阶段,城镇人口比例分别为86.20%和81.55%。2000~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人口比例年平均增速为3.51%,高于3.15%的全国平均增速。而河北省的平均增速达4.99%,高于北京0.89%和天津1.04%的平均增速水平(见表4-1)。
表4-1 京津冀人口城镇化发展情况
(二)城市首位度指数增大,城市规模体系欠合理
城市规模等级的划分由市区常住人口规模决定,市区人口在50万人以下的为小城市,市区人口在50万~100万人之间的属于中等城市,市区人口在100万~500万人之间的属于大城市,市区人口超过500万人的则为特大城市。根据以上标准进行划分,京津冀地区的城市金字塔在2000~2010年之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见图4-1、图4-2、图4-3)。
图4-1 京津冀地区城市金字塔(2000年)
图4-2 京津冀地区城市金字塔(2005年)
图4-3 京津冀地区城市金字塔(2010年)
从人口规模(市区人口)来看,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并不是标准的“金字塔”型(即城市规模越大,数量越少)。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发展比较缓慢,2000~2010年,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在数量上都只增加了1个。
观察京津冀城市群中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在地图上的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动(见图4-4、图4-5、图4-6),可以明显看到,以北京和天津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其他城市的规模大体由中心向外围降低,大城市只有石家庄和邯郸两个。2000~2010年,保定由中等城市增长为大城市,承德和沧州由小城市增长为中等城市,它们都与北京或者天津毗邻。相比之下,其他处于更外围的城市在规模等级上则基本没有变化。
图4-4 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等级分布(2000年)
图4-5 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等级分布(2005年)
图4-6 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等级分布(2010年)
另外,2000~2011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首位度指数不断上升(见表4-2)。城市首位度指数是一个地区的首位城市与次位城市人口规模的比值,可以用来刻画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是否具有垄断性。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首位度指数一直高于1.4,并有略微上升的趋势。首位度指数在1.0~2.0之间的城市体系为双极型,特征为首位城市的优势不明显,城市体系和空间结构呈现双极或多级分布(梁兴辉等,2007)。可见,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体系为典型的双极型,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北京和天津两个特大城市在整个区域中各自都有较大的优势。但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首位度指数略有上升,一定程度上说明首位城市——北京的优势有所加强。
表4-2 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首位度指数
2011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各等级规模城市人口比例计算结果表明,两个特大城市北京和天津容纳了整个地区60.82%的市区人口,远大于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容纳的市区人口总和(见图4-7、表4-3)。人口分布比较集中,不同规模城市中的人口分布差异很大。不仅人口规模分布差异过大,而且经济实力与经济结构也相差悬殊(见图4-8、图4-9、图4-10),结果是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发展能力不够,最终导致城市群发展缺乏支撑力。京津冀城市群需要从较低规模等级的城市中培育和发展出新的更高等级的城市,以提高城市体系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图4-7 京津冀城市群各等级规模城市的人口比例(2011年)
表4-3 2011年京津冀城市群市区人口和市域人口状况
图4-8 2011年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密度分布图
图4-9 2011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密度分布图
图4-10 2011年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的产业构成
图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