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
北京的城市化发展是一个曲折推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才真正起步;在之后20多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北京城市化在时断时续中曲折推进;改革开放之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驱动下,北京经历了一个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常住人口从871.5万人(1978年)增加到2069.3万人(2012年),城市化水平也从1978年的55%上升到2012年的86.2%。同时,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产业和功能开始向郊区扩散,并逐渐使郊区的城镇化进程与北京的郊区化进程合流,深刻地影响着郊区的现代化进程,也使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很多不同于一般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规律。
随着北京城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和产业的发展,“大城市病”日渐突出,城市拥挤成本上升,人居环境恶化。北京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人口的空间布局重构势在必行。
一 北京城市化进程与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北京2012年人口已达到2069.3万人。仅从人口规模增长的角度看,北京已达到世界大都市的标准。北京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城镇人口增长,总人口与1949年的420万人相比增长了3.9倍,年均增长率为2.6%。而2013年城镇人口达到1783.7万人,与1949年的178万人相比增长了9倍,年均增长率达到3.7%,这说明北京在总人口增长的同时,人口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从1985年开始,北京城市化水平超过了60%,从1991年开始,北京城市化水平超过65%,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2012年北京的人口城市化率已上升到86.2%,超过世界较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平均水平。
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过程。在北京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正在经历着优化与重构。
1.北京市圈层人口变化情况
根据世界城市化的基本经验,城市化人口的比重接近或超过65%以后,城市人口的集聚倾向就会减缓甚至停滞,中心城区的人口开始不断向郊区扩散。从北京1990年以来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情况来看,北京也正在经历着郊区化的过程。
从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近20年来北京市人口的变动情况(见表1)。
表8-1 北京市不同地域圈层居住人口的变化
(1)在1990~2000年期间,中心区人口均处于负增长,近郊区是北京人口增长的主要区域。
这一时期,近郊区人口快速增长,10年间增长240万人,增长60.15%,远郊区人口增长相对较缓,增长率仅为12.73%。但内城各区人口均处于负增长,10年间中心区人口减少9.5%,即22.2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下降2403人。在中心区有4‰左右的自然增长率的情况下,中心区人口的下降显然是人口外迁造成的。
(2)在2000~2010年期间,近郊区仍然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区域,但远郊区特别是第一层次人口增速超过近郊区,中心区人口出现缓慢增长反弹。
这一时期,近郊区仍然是北京人口增长最快的区域,10年间增长49.56%,316.58万人,远郊区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增长55.82%,282.83万人,远郊区人口的增长主要表现为第一层次的增长,10年间增长264.26万人,占整个近郊区新增人口的93.4%。与前一时期人口下降不同的是,除了西城区与崇文区,东城区与宣武区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增长反弹,整个中心区人口也因此出现了缓慢的增长反弹。从人口密度来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也增加了520人。在城区有3‰左右的自然增长率下,城区人口上升显然是人口迁入造成的。
2.北京市人口重心变化
人口分布重心的概念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沃尔克于1874年提出的,其定义为:假设一个地区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全部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一点即为人口分布重心。其计算公式为:
式(1)中, 和 为某地区人口分布重心的坐标,n为组成该地域的行政区或统计区的数目;P为这些行政区或统计区人口数。
人口重心的变化,反映的是某地区人口空间分布状况的变化。根据人口重心移动的轨迹,可以发现该地区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
根据公式(1),利用谷歌地图和北京市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将北京市各区县行政部门所在地坐标xi,yi以及1990~2010年各年间的人口数代入公式(1),计算出北京市各年人口重心的坐标值。
从计算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城区人口重心呈现由东向西移动的趋势,但在南北方向上变化并不明显。这一变化,与这一时期北京北部海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