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
在行政区划调整全面启动之前,温州市共有142个乡118个镇30个街道5405个行政村,数量多、分布散。至2013年5月,通过城乡统筹、乡镇“撤扩并”、“三分三改”、村级组织“转并联”等综合改革,全市共组建798个社区(包括城市社区、城郊社区、农村社区),在市域范围内基本实现社区布点规划、社区服务设施、社区服务体系、社区管理服务制度全覆盖,城乡社区也呈现出共融共建、形神俱全的发展格局。在拉开社区建设布局的同时,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也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新型社区定位、职能及其对社区干部的新要求
“新型社区”是指近年来温州在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特定时期,由通过“转、并、联”方式或农房改造、“三分三改”而形成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一个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建设要求结合起来而构建的全新社会生活共同体。新型社区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承担自治、协助、监督[1]三大职能,也可以把它们概括为服务和管理两大基本职能。
首先是服务职能。建设新型社区,强化服务功能是核心。[2]社区服务体系包括福利和公益服务、卫生服务、教育服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家政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等。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开展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推行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其次是管理职能。管理有序是社区义不容辞的职责。它主要体现在对与社区居民有关的行政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上,主要包括:培育成员社区意识、形成共同利益诉求主体、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开展自治管理等。
新型社区的定位与职能对社区干部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思想观念上,要充分尊重社区自治组织的地位和权利,社区干部队伍不仅要维护社区居民自治权利,还要下大力度培育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必须切实完成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虚心向群众学习,学会做基层工作、做群众工作的真功夫。在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上,要不断更新现有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动员能力、宣传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学习教育和培训能力,以适应新型社区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只有社区“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3],才能实现“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城乡新型社区建设目标。
二 温州新型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概况与面临的挑战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温州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先后走访洞头县蓝港社区、永嘉县陡门社区等地,发送问卷352份,有效回收162份,获得了丰富而翔实的数据。
(一)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1)社区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较为突出。调查统计显示,大专(包括大专)以上学历的社区干部占被调查对象的88%,“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占80.65%。在工作能力方面,从2013年1月有关单位在为期一个月的全市社区负责人岗位胜任度测评结果看,社区班子确定为胜任等次以上的占比为95.31%,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确定为胜任等次以上的占比为93.09%,社区居(管)委会负责人确定为胜任等次以上的占比为91.75%。[4]
(2)工作制度和考评机制基本建立。如乐清市出台了《乐清市城乡社区书记工作法》,并在全市96个城乡社区全面开展社区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活动。苍南县选择5个中心镇驻区单位资源较为丰富的社区开展社区“轮值书记”试点工作。文成县通过“书记论坛”、“互看互学互比”、“党建问责”这三项举措强化社区书记队伍建设。瓯海区通过“四量化”(实行考绩排名量化赋分、开展“互学互察”量化计分、实施个人素质量化考核、进行满意度量化测评)做好社区负责人岗位胜任度测评。鹿城区五马街道在“街坊党支部”培养过程中着力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
(3)作风建设和示范导向作用凸显。据统计,2012年全市已有57%的乡镇(街道)干部在社区工作,与2011年底相比,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率由18%提升到100%。同时,推行了驻社联村进网入格制度,实现乡镇(街道)工作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