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论公共文化支出的界定、目标、范围及原则

    作者:毛少莹 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摘要:

    公共文化支出问题,包括公共文化支出的界定、范围、目标、原则、规模、结构、管理与使用等诸多问题,是公共文化管理学、公共文化政策学、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理论问题,亦是公共管理与服务中需要解决的紧迫的现实问题。但是,由于公共文化管理与政策研究滞后,公共文化支出的专门研究一直未能得到系统有效的推进。本文将公共经济学原理与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相结合,对公共文化支出的界定、范围、目标及原则进行初步探索,指出政府部门作为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的责任主体,为履行其基本职能,有必要适当选择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并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持续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最终实现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发展的目标。此外,政府公共文化支出还应遵循若干基本原则,以保障其公共支出的性质。

    Abstract:

    The issue of public culture expense includes many sub-issues,such as demarcation,target,scope,principle,scale,structure,management and employment.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blem of public culture management,public culture policy,and public culture service,but also an urgent realistic problem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service.However,due to the lag behind of public culture management and policy research,precise studies on public culture expense have not been carried out systematically and effectively. This article combines principles of public economics with public culture service theories,and studies the demarcation,target,scope,and principle of public culture expense.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as the subject to liability of public cultur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and to fulfill its basic function,government should properly choose the scope of public culture service,and keep providing financial fund based on certain principles,and finally achieve the target of providing public culture service and promoting public culture development. Besides,public culture expense should also complies to several basic principles to ensure its public expenditure nature.

    一 公共文化支出的概念

    公共文化支出是公共支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准确界定并了解公共文化支出概念,必须首先对什么是“公共支出”进行说明。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市场机制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正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产品)的提供会产生市场失灵,这决定了公共物品的生产或提供不可能通过市场由私人企业来提供,只能由政府负责,将其纳入公共支出范畴,由公共财政[1]投入来予以保障。所谓“公共支出”,指的就是公共机构通过政府财政部门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公共支出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具体体现。

    公共支出总的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于提供市场完全不能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如安全、法律秩序等;另一类是提供准公共产品(混合型公共产品),即市场虽能提供一定数量,但是往往供给不足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对贫困者的救济、对高雅艺术团体的扶持等。总的来说,公共支出代表着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是通常只能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方能进行生产与供给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说,公共支出也就是全社会为那些无法进入市场,但社会健康发展需要的产品与服务而支付的成本。

    就其本质而言,公共支出反映了政府的政策选择,是政府职能行为的成本。因此,公共支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公共支出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收入;②公共支出的主体是公共部门;③公共支出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并可随公共需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④公共支出具有非市场营利性(即不能用于市场营利);⑤公共支出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典型的如公共支出用于兴建国有化的铁路运输、通信设施等时,就具有一定的生产性)。[2]在市场经济国家,公共财政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税收和公共支出上。公共支出的数额、范围及其发展变化,反映了政府介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规模和深度及其发展变化,也反映了公共财政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随着财政体制由传统财政向公共财政的逐步转变,公共支出也逐年增长。本着公共财政应有的性质,我国政府公共支出的主要投向有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或者说对市场失灵领域的支出,如满足社会对国防安全、社会秩序、行政管理、外交事务等方面需要进行的直接投入;满足社会对公益事业,如基础性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及社会保障等需要进行的直接投入;满足社会对公共设施,如道路、桥梁、邮电通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需要进行的直接投入;等等。第二类是矫正市场偏差的支出,如调节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支出;调节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实际效率和公平兼顾的支出。这些支出往往以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行业补贴、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等方式实现。

    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产品,和其他公共产品一样,其供给必将出现市场失灵,因此,需要纳入公共支出的范围,这是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得出的必然结论。各国公共支出发展的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从历史上看,公共支出无论是从支出范围,还是从支出规模(总量)看,都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工业化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公共支出基本上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财政学、福利经济学中有多种理论解释了公共支出增长的现象,如公共支出增长理论、公共选择学派的财政支出增长理论等。[3]总的来看,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表明,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使教育、文化、医疗等需求呈现快速上升的发展趋势。研究显示,在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阶段后,吃、穿等需求的长期收入弹性(收入变化1个百分点导致的消费变化的百分点)都低于0.4,但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公共需求的弹性高达1.6,这意味着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公共需求部分随着收入增长而急剧增加。[4]

    就现实情况看,用于公共文化资讯、公共图书馆服务、博物馆服务等的公共文化支出是公共支出的一个重要内容,且随着社会发展程度和人民需求水平的提高而稳步增长。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结,市场经济国家公共支出的内容一般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国防与服务,社会治安事务、教育事务与服务,卫生保健事务与服务,社会保险福利事务与服务,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