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经济机制发展之探讨

    作者:黄位政 李泊谚 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摘要:

    在全球竞争与创意经济的时代趋势下,文化产业与市场的蓬勃发展已成为近年各先进国家提升文化经济价值及振兴都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如何将文化界、产业界、消费者关系做更紧密的“机制”结合,建构区域(地方)特色、创造新经济体验的文化价值,将是文化产业与市场发展政策之重要方向。

    Abstract:

    Cultural industry has brought mass production of cultural goods and mass consumption market,but it is undeniable that excessive cultural industrial standardization will lead to a large number of meaningless cultural consumption. Therefore,How to create a memorable consumption experience for the customers through the concept of emphasizing commodity and service will be a tre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goods,industries,and market economic mechanism. Moreover,governments are actively functioning through comprehensive policies to assist regional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market development,hoping to develop a good cultural industry and market economic mechanisms. After all,cultural intension is the most diverse and unique economic resource. In short,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ompetition and creative economy,how to create regional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reate the culture value of new economic experience will b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market development policy.

    一 文化产业之特质与范畴

    文化工业源自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狄奥多·阿多诺(Adorno)及马克斯·霍克海默(Horkhemier)等人提出的概念,他们的理论主张主要是用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问题。Adorno和Horkhemier(1944)对大众文化商品化及标准化讨论的观点,均在其所著《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他们主要认为文化工业是从上向下“有意识地结合其消费者”的一种社会过程。因此,后来Adorno用“文化工业”这个词来描述文化事件和产品对社会的影响。Adorno相信文化工业对消费者有操纵的作用,虽然这个操纵作用并不是有目的的、受控制的、有方向性的呈现,但仍会有一种潜伏的内涵作用。

    虽然文化工业的潜伏操纵对整个社会会产生巨大影响,但Adorno认为这个操纵作用通常会导致两种结果:①消费者被文化工业退化,成了单纯文化消费者情况;②文化工业向其消费者提供大量的、通俗的、表面无意义的文化事物与符号。

    过去20年的文化产业发展大多跟随文化工业的脚步,强调大量生产与标准化。许多学者认为文化应该是具备大众都消费得起、大众贴近的特质,因此他们主张文化大众化的重要性,这也顺势造就了文化工业侵袭全球,这点其实可以从美国许多的文化产业中窥知,如美国电影、美国艺术、美国文学等的文化行销模式中得到了解。虽然Gans极力主张文化大众化可以表达多数人的美学要求,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观,不但无害于社会,而且能形塑社会多元审美(aesthetic pluralism)的价值观及生活满意。因此,18世纪后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使得社会中下阶层得以和上流阶层平起平坐,共享同一套文化意义与符号象征。

    但近代有些人认为大众文化概念的兴起犯了现代主义论述的毛病,他们认为硬将文化分成高、低两个层次,是先预设有“高尚文化”的存在,而对低俗文化给予严厉的批判。但在后现代的大趋势下,科技的进步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通俗和精致已并非完全抵触,太过于坚持高、低文化的分际已无济于事(蔡源煌,1996)。因此,文化产业的范畴应涵括文化艺术的“多元视野”与“多元意涵”,且应该超越法兰克福学派所认知的高低文化分界,甚至更大众化、普及化。但文化要成为产业,就必须要发展成商品,其先决条件是其必须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也就是文化工业必须向消费者提供他们想要的、他们明白的、不使他们迷惑的文化产品,比如简单而优美的旋律、简单的侦探小说和电影。这样方能促成文化与工业结合,且让消费者与文化工业之间相互作用,进而产生火花,避免掉入表面、无意义的文化工业单纯消费的旋涡。

    文化要向产业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从商品、产业等角度来看文化商品产业的发展,当然首先必须找到它的消费者。消费者只有看到一个产品的用处,或者看得到其效益,才有兴趣消费这一产品。例如,一个艺术家或者围绕着这个艺术家的相关机构推出的产品,只有合乎某个消费市场的口味,才能找得到其所提供艺术产品的消费者,进而引来文化商业活动。所以从商品化、产业化的角度来看文化商品的发展,适度的适应、迎合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口味,似乎是一件合乎逻辑的事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文化商品、产业的发展方向完全以消费者的角度来操作,文化就丧失了它在社会中的批评、反思、艺术价值与社会反思作用,而变成单纯文化市场娱乐消费品之一,这将丧失文化的高深价值与内涵。因此,完全以消费者为核心来思考文化商品的呈现,亦有可能掉入文化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娱乐性要求,从而丧失了文化具有的内涵性。

    下面介绍一下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英国将文化产业统称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并将其定义为“以个人的创意、技能和天赋为源头,通过智慧财产权的产生与开发过程,创造相关财富与工作机会的产业”(DCMS,2001)。因此,英国统称的创意产业可包括建筑、艺术、古董市场、工艺、设计、广告、设计师时尚、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电脑服务、电视和广播(DCMS,2001)。英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涵盖了高尚与低俗文化的范畴,且颇为广泛,英国目前正积极朝文化产业与地区发展相结合、将文化底蕴作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与整合的方向前进。

    好莱坞电影全球性的侵略,使得美国早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