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
总结了在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四点经验:①承接发展与内生发展结合,成本节约型承接与市场扩张型承接并举是成功的关键;②依据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分类指导,扬长避短,梯度承接,实现全方位发展;③规划优先,科学定位,政策引导,政企联动,推广集群承接,实现产业高效有序转移;④发展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同步,在升级中承接,在承接中升级。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The thesis made a conclusion of the experience on accepting industrial relocation. There are four key points. First,the accepting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internal demand,especially accepting cost-saving and market-expansion industries. Secondly,the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irdly,the government should work with companies and make full use of policies for efficient industrial relocation. Besides,traditional industries should promote,as well as new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study of experience,the thesis can give relevant suggestions.
一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做法
(一)承接发展与内生发展结合,成本节约型承接与市场扩张型承接并举是成功的关键
根据安徽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可以把产业转移划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近年来,劳动力、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可利用的资源、原材料的数量逐步减少,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成本压力驱使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产业转移。
二是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安徽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位优势独特,交通便利,形成四通八达的陆、水、空交通网络,带动了物流、人流、信息流乃至资金流的发展,原材料、商品可以很方便地向长三角、中西部甚至向全国集散,这种商务流的便利条件促进了安徽成长为长三角战略腹地、中西部发展战略的“桥头堡”。
对安徽省制造业区位商的研究表明,全省制造业在2004~2009年发展速度较高,在国内同行业中地位提升(区位商提高)的产业有16个,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以上8个产业区位商提升幅度较大,以及皮革、皮毛、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8个产业区位商虽有提升,但幅度不大,二者相加共16个产业(另外有交通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个产业发展相对稳定,区位商未见明显变化)。[1]
首先,16个产业中有5个与沪、苏、浙的大规模投资有关,却没有同时表现出沪、苏、浙三地区位商下降趋势,也就是说三地在较大规模地向安徽投资的同时,自己在这些产业领域仍然有较大发展,而没有显示出明显地将自身产业向域外转移,从而腾出空间发展高层次产业的迹象。这当属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无疑。这5个产业是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2009~2011年沪、苏、浙三地的在皖投资分别达到180亿元、265亿元、337亿元、364亿元和430亿元。
其次,有6个产业的发展与产业转出地的区位商下降直接相关,表现出此长彼消的情形,具有典型的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和承接特征,或称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它们是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以及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其中前3个产业同时有沪、苏、浙大规模投资的支持。而后三个产业却没有相应的大规模投资,三地的对皖投资都排名在前三十以外,数额不大。这说明“腾笼换鸟”式产业转移并不一定与产业转出地企业对承接地的投资相关,成本导向的价格竞争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最后,安徽省还有5个产业相对份额(区位商)提升较快,但沪、苏、浙区位商处于稳定状态,区位商变动没有呈现出明确一致的方向性,而且在对皖投资排名中也都在前三十开外,投资额很小。它们是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从数据看,这些产业的发展似乎与沪、苏、浙的产业转移毫无关系。因此我们只能将它们的加快发展归因于安徽自身的努力,或者与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相关,后一种可能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我们在理论与数据上努力做出上述区分,目的在于强调承接发展与内生发展互动的必要性,强调成本节约型承接与市场扩张型转移并举的重要性。分类当然是相对的,但明确政策思路却是绝对必要的。安徽面临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但机遇变为现实首先要靠自身的不懈努力,产业和企业内部的长期积累是承接的基础。更何况中西部产业承接地之间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被动等待是没有胜算的。进一步说,东部发达地区之所以要加快产业转移,目的还是为自身的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它所愿意主动转移的产业大多是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产业链上处于低端的产业。这种成本节约型转移与我们的承接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