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守望理想 妥协现实——当代中国城市青年的住房困境与居住策略
    ——当代中国城市青年的住房困境与居住策略

    作者:张梅艳 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摘要:

    本文以中国城市青年居住理想和居住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博弈为切入点,系统剖析其所面临的居住困境,并深入阐释其居住策略的选择。以此为基础,提炼和反思城市青年住房面临的六个深层次问题:住房与生命周期问题、住房与居留意愿问题、住房与代际贫困问题,住房与社会分层问题、住房与社会身份象征问题以及住房与城市排斥问题。进一步探讨城市青年住房问题的潜在社会风险,力图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性建议。

    Abstract:

    This article offers a comprehensive macro analysis of the imbalance of young city-dwellers’ housing ideals and reality,explores their difficulties and suggests a coping strategy. It also finds six grounded housing-related conflicts faced by young city-dwellers,namely housing and life cycles,housing and willingness to stay for development,housing an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housing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housing and social status,and housing and rejection of outsiders by urban residents.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lurking social risks that may be caused by young city-dwellers’ housing dilemma,and offers advice for decision makers.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充满机遇的时代,也是充满挑战的时代。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大幕的拉开,大批青年开始以城市为中心聚集,无论是在城市中出生的本地青年,抑或是在流动中产生的城市新移民,均历史性地登上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舞台,在城市中演绎着属于城市青年的故事,奉献着影响民族未来的青春。但是,伴随着社会转型而生的种种不确定因素,使城市青年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挤压甚至困境,其中如何在“流动”中获得“安居”将是青年成功落脚城市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不管是城市青年本身的“独立”或是“婚姻”因素所带来的个体性住房需求,抑或是社会层面的住房商品化和符号化所带来的社会性住房需求,这些因素都促使“住房”在城市青年的认知中已经超越“居住”价值而带有了“理想”色彩——大多数城市青年都将拥有自有性住房作为自己安居城市的最终理想指向。但是,这种理想却面临着城市住房供需失衡、房价畸高、租房困难等众多困境,导致在城市空间里,城市青年的居住理想和居住现实不断博弈,在矛盾中妥协,在妥协中斗争。最终在个体层面形成城市青年奋斗的动力和压力,进而产生了城市青年不同的住房策略;在社会层面形成社会和谐稳定的保证和威胁,进而产生了不同层次的社会影响。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城市青年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时代性、现实性公众议题。

    一 中国城市青年住房的三个现实困境

    伴随着我国住房分配的市场化与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空间的争夺愈演愈烈,各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在近年来不断攀升,导致青年安居城市的居住理想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一系列现实困境在制约着青年住房理想的实现。

    (一)供需失衡所导致的住房拥有困境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步入了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按照城镇化发展的S形曲线规律[1],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中期,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仍将持续增强。人口与住房紧密相连,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必会为城市房地产市场带来大量需求,冲击城市中原有的住房供需结构。然而,从理论上来说,无论新建房的增量如何,在一定时期内城市内部的土地资源和住房承载量是相对固定的,它决定了城市空间的住房供给量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房产资源的供给很难随需求的增加而弹性增长。在这种矛盾的作用下,很多城市的住房市场都面临着供需失衡的情况,住房进而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房产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投资属性,使原本失衡的供需关系更加复杂化。

    对于这些城市青年而言,他们参与的便是这样一个供需失衡且博弈关系复杂的住房市场。初步估算显示,在2010年普查标准时点,至少有1.2亿左右的青年居住于城市之中,占城市总人口的31.7%[2]。作为市场的新晋参与者,他们往往在各方面处于劣势,很难在这种失衡的情境下,获取具有相对稀缺属性的住房产品。也就是说,现有城市空间的住房资源相对有限,而且住房自身循环系统运行极为缓慢,无法满足所有青年人对拥有一套住房的需求。这种现实情况会使青年在竞争稀缺性资源的过程中,陷入一种住房拥有的困境,而无论采取何种分配方式,供需失衡的矛盾都是不可调节的,总会有部分甚至大部分青年无法拥有自有性住房。

    (二)房价畸高所导致的支付困境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实行城市住房政策改革,之后随着住房的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城市住房的利益分化开始加速,住房的商品化特性也越来越明显。这一改革进程与城镇化的高速发展相伴而生,而高校扩招也与之同时推进,在此综合作用下,城市人口与城市青年的数量日渐进入一个激增的时期。

    在城市中住房总承载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居住需求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住房价格的激增,城市青年的住房问题也在这一背景下不断积累与膨胀。从理论上来看,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完全竞争”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或者是一种理想状态。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现实因素通常会导致以价格为手段配置资源的方式无法真正实现帕累托最优[3],这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或者市场困境。在这一环境下,具有竞争优势的个体,往往会将稀缺性的住房作为保值产品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