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
2012年,全球经济恢复缓慢、增长乏力,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受此影响,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严峻挑战,全国大部分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经济特区作为改革的先行先试者,在创新发展方面率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优势。在这些经验基础上,特区在2012年不断改进先前创新发展中的不足,并根据自身特点继续探索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一 2012年度经济特区创新发展的总体概况
(一)深圳创新发展年度概况
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严峻而复杂,大部分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深圳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原因在于,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圳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过分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由追求“量”的增长转变为追求“质”的提高。在过去的一年里,深圳始终坚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三者并举,很好地完成了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知识创新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平台的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1.知识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
知识创新基础设施在这里主要指的是高等院校、大型实验室、科研机构以及数量庞大的高水平人才队伍等因素。2012年,深圳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高等院校建设方面,南方科技大学已基本完成了一期建设并已开始招生和培养相关人才;深圳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已基本建设完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基建工作基本完成并于2013年开始招生。在大型实验室的建设上,国家基因库已经进入了项目的建设期,曙光6000超级计算机的应用已完成原计划的一半。在科研机构的建设方面,市政府积极与企业、高校合作。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与高校合作联合建设了多个科研机构。此外,政府建立和扶持了多个具有“以知识理论促进生产实践、生产实践促进知识理论”的特色科研机构。由于深圳市政府与中科院签订了“十二五”期间的合作协议,全年引进了一大批高端人才,这使得深圳在某些领域上的创新能力走在了全国前列。在高水平人才的引进方面,深圳在人才引进媒介和人才发展平台上加大了政策力度。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保障、福利制度和优惠政策对吸引高水平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圳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经验,对高水平人才提供了入户便利、医疗保障、住房补贴、子女入学便利等优惠条件,并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扶持计划。此外,深圳市依托四个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联络处,积极举办人才交流会招募国内外精英。因此,深圳在2012年全年引进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明显提高了高素质人才的比例。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
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是提高经济特区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提高经济特区创新能力的全部。要提高经济特区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对原有的产业进行升级和转型,还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大力扶持。
2012年深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新能源”建设,即在扩大“新能源”产业规模的同时加强开发“新能源”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2012年深圳新能源的产业规模接近千亿元并且开发了两个国家级研发平台。第二,“新技术”建设。“新技术”建设是为了提高互联网创新和生物技术创新的能力,如开始建设的中国农科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莲塘互联网产业集聚园等。第三,“新文化”建设。在创新城市发展中,文化创新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深圳希望借助高新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四,“新制度”建设。“新制度”建设主要体现在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新技术”和“新文化”(简称“三新”)建设的政府政策及其配套措施上,“新制度”的安排为建立“三新”提供了一系列的扶持和激励措施,进而促进了“三新”的建设。
3.创新平台和融资平台的建设
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创新企业(如美国的社交网络Facebook、微软和苹果公司等)都是通过创新人才的自主创业而建立的。这些知名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创业与创新相结合。在深圳,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近些年涌现了大量的创新型小微企业。但初创的创新型企业因规模小、风险大等因素,难以获得项目贷款,企业的“融资难”限制了创新产出。为此,2012年深圳特区在建设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