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
数字化管理已成为国内外典型河流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涉及面广,内容繁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湘江流域的资源、环境、经济等各个复杂系统的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通过数据整合、虚拟仿真进行信息的集成应用,能够实现流域管理与决策的信息广泛性、时效性、科学性,为湘江流域的科学发展提供支持。
一 湘江流域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和需求分析
(一)湘江流域信息化的基础条件
湖南省着力打造“数字湖南”,在水利信息化、环境监测信息化、生态保护信息化、交通信息化、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数字湘江”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基础。见表1。
(二)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由于湘江流域的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的信息系统尚未整合,难以满足流域科学发展的要求。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目前,流域相关的信息系统和平台较多,但缺乏统一规划。目前,出现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信息孤岛”也比比皆是。二是信息采集内容不够全面,及时性不强。当前,湖南省针对湘江流域水利、环保、生态等建立了相关信息采集体系,但采集手段、内容都有待完善。例如流域湿地信息不全面,而航运、旅游、产业等方面尚未建立信息采集机制。三是信息传输能力不足。“数字湘江”需要大量的数据,从数据获取到数据传递、处理、共享以及可视化表现等都对通信和计算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还需进一步完善。四是信息化标准建设滞后。流域信息化设施、系统软件、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等标准化建设滞后。
表1 相关已建和在建的信息系统情况
(三)“数字湘江”建设的需求分析
建设“数字湘江”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构造准确反映湘江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文化的数字虚拟空间。一是资源整合需求。湘江流域已有的信息化建设大多不是专门针对湘江流域建立的,专门的系统也主要是围绕防汛抗旱开展的,其他业务大多处于规划、设计或建设阶段。同时,各部门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独立,缺乏整合和互通。因此,“数字湘江”建设必须进一步梳理已有信息资源,从设计和技术上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坚持标准化原则,在设备和应用系统新增、更新的过程中,对于现有的应用系统和数据库资源在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标准,通过应用服务平台的建设,利用中间件等技术手段将它们融入整体的设计之中,实现新老系统的平稳过渡。二是应用系统建设需求。“数字湘江”的主要用户是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航运物流、旅游、工程管理等部门,其目的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帮助解决湘江流域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的正确性、科学性、前瞻性,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为实现湘江科学发展服务。应用系统建设是“数字湘江”的关键。要根据湘江流域各项业务应用需求开展分析,详细规划各项工作对应的应用系统建设,开展对数学模型的开发以及建设应用服务平台和虚拟环境。三是基础配套需求。信息传输需求方面,要满足“数字湘江”的数据传输通道,综合考虑整个流域的宽带高速计算机广域网络建设,满足全流域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的需求。数据存储需求方面,“数字湘江”需要运用和存储大量的地理数据、遥感数据、经济社会数据和专业数据等数据。同时应用系统对海量数据访问提出了很高的吞吐要求。海量数据存储是综合决策服务、应用系统、可视化环境运行的要求。此外,制度配套也是重要的需求之一,包括数字化管理机制的形成、标准体系的建立、信息平台建设中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 思路与目标
建设思路:以建设“美丽湘江”为目标,以提高湘江流域数字化综合管理水平为重点,在整合统筹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流域信息化基础建设,建立高效、联动、统一的湘江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资源共享、协作共赢”的湘江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提升湘江流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和数字化服务能力,切实为湘江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信息支撑,将其打造成为“数字湖南”重点示范工程和全国河流信息化建设样板。
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成网络健全、运行规范、机制科学的湘江监测预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