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
苏仙区地处郴州市城乡接合部,辖9镇1乡6个街道办事处,230个行政村(社区),土地总面积1342平方千米,总人口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64万人。现有耕地19688.8公顷,水面3648.72公顷,森林9258.38公顷,山地99559公顷。城郊型、农业型仍是全区区情和不变色调,要统筹城乡发展、建成全面小康,差距在农村、短板在农村、关键在农村。
一 成效令人鼓舞
近年来,全区上下竭尽全力发展农业,持之以恒建设农村,千方百计富裕农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一)农业产业规模由小到大
加速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化发展。苏仙区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郴州大道、107国道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带初具雏形,烤烟、蔬菜、油茶、楠竹、优质稻、高山菊等产业基地培育壮大。烤烟种植面积由2008年的不足2000亩,发展到2013年的近2万亩,成功创建了国家烤烟生产基地单元县(区)。农家乐、农业庄园从2008年的86个,发展到2013年的299个,涌现了东旭园林、玉泰农庄、良源农庄等一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38家,比2008年增加26家,产值由2008年的不足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1.62亿元,出口创汇能力从无到有,2008年至今累计创汇3.21亿美元。吴氏蜂业、金朵高山菊、瑞香米业获省农博会、食博会金奖,苏仙茶油、海华竹木、农夫机电获省市名优产品,苏仙蜜梨、仙岭蔬菜、绿源蔬菜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仙鹿葡萄获得国家绿色食品称号。全区农业增加值由2008年的7.2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1.39亿元,年均增长9.5%(见图1)。
图1 2008~2013年苏仙区第一产业情况
(二)农村基础设施由弱到强
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年累计投入资金30.26亿元,全面改善农村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其中,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7.26亿元,完成各种水利工程14940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千米,新建集中供水工程57项,解决了7.5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入电网建设资金1.24亿元,顺利完成农村一、二期电网改造,加速推进三期农电网升级,农村电价和用电质量进一步改善;投入交通建设资金18亿元,累计改造县乡公路126.84千米,新建通村公路401.45千米,全区100%的乡镇、100%的行政村均通水泥路,特别是随着郴州大道、郴永大道、槐万路、资五路等城乡干线建成通车,全区所有乡镇基本进入半小时经济圈。
(三)农业科技水平由低到高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增加乡镇农技人员,全区农技人员数量由2008年的6人,增长到2013年的25人。推广良种良法,通过“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示范,2013年,推广水稻、蔬菜、水果等标准化生产面积达58.62万亩,是2008年的2.3倍。其中,超高产栽培水稻20.12万亩,是2008年的2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35.59万亩,是2008年的1.5倍。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截至2013年底,全区农机45902台,总动力达到211295千瓦,实现机耕面积16.31千公顷,机收8.52千公顷,机耕面积达到了80%,机收面积达到了50%,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40%,分别比2008年提高30个、15个和12个百分点。
(四)农民家庭收入由少到多
着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33元,比2008年增加6966元,增长113.1%,比全市、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多3443元、4761元,增幅位居省市前列。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5497元,工资性收入7800元,分别比2008年增加28%和210%。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支出8781元,其中家庭经营性费用支出1497元,生活消费支出6553元,分别比2008年增加594元和3133元。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小康:40~50;温饱:50以上),比2008年下降5个百分点。每百户农户拥有彩电114台、冰箱100台、手机244部,分别比2008年多12台、24台、96部。
(五)农村环境面貌由差到好
强力推进“城乡美丽工程”。举全区之力,全力抓好苏仙区十大环保工程建设,有序推进翠江流域污染治理。近6年来,累计完成造林56.86万亩,建成市级绿色示范乡镇7个、市级绿化示范村30个,全区森林覆盖率从61.47%提高到67.8%。实施“金太阳”工程,在乡村道路及村庄共安装太阳能路灯6371盏。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累计投入经费2000余万元,专门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共建设垃圾填埋池24个、垃圾收集分类池1525个,配置垃圾斗车953台、果皮箱455个、垃圾分类桶139621个,实现了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全覆盖。重点对107国道沿线进行集中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