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区域经济已形成了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由高到低的产业梯度分布格局。目前产业梯度推进正逐步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部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地缘而言,湘南是湖南通粤达海的“南大门”,是典型的梯级过渡地带,毗邻广东、广西、江西三省区。湘南是指湖南南部衡阳、郴州、永州三市,合计34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达57153平方千米。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广东经济的飞速发展,湖南认识到,必须向广东学习,只有尽快实现由封闭式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才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湘南开发的请示》,将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三市作为由沿海向内地改革开放的过渡试验区,又称“弹性地区”,并实行一些过渡政策和灵活措施。近年来,珠三角一直是湖南最重要的内外资来源地,湘南毗邻粤港澳,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已初步形成了一批新的产业和企业。2011年10月,湘南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继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给湘南县域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发展规律,产业转移是指高梯度地区的产业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其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发达地区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依附加值的淘汰产业。而欠发达地区承接这类产业,一方面可以给本地经济带来增长,另一方面也会带来资源、环境的压力。基于此,我们课题组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调查研究湘南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基于‘生态红线’视角的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于2013年5月底立项,为2013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这时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国家级示范区设立已过一年半。示范区建设情况如何?2013年暑期,我们课题组成员深入湘南三市及所辖的18个县区进行调研,并去娄底市及其县区比较考察,形成了湘南县域承接产业转移与建设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一 湘南县域承接产业转移与建设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意义
新一轮的区域产业转移必须确保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应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正确路径。2013年5月,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集体学习,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湘南三市总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7%和26%,而GDP仅占全省总量的21%,既属于湖南省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又属于典型的从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梯级过渡地带。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和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它在全省区域经济布局中的战略地位逐步凸显。湘南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农林产品、人文和旅游资源,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旅游胜地和湖南省煤炭主要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湘江的绿色屏障和湘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属于生态脆弱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湘南各县区能否坚守生态红线,确保生态安全,直接影响到湖南“一湖三山四水”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以洞庭湖为中心、以湘资沅澧为脉络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构建,关系到湖南“打造东方莱茵河”战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试验区和环洞庭湖平原农业区的建设,甚至影响到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湘南生态环境原本良好,空气和水质优良,森林覆盖率高,衡阳、郴州和永州三市森林覆盖率分别为44.2%、64.75%和68.2%,特别是衡阳衡山,郴州桂东、汝城,永州双牌、江华等县的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分布在湘南各县区共有9个国家级、6个省级生态功能区;5个国家级、7个省级、1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