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
一 以体系重建解资源之忧
截至2012年,台湾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据总人口的比例为14%。据预计,台湾地区将于2019年迈入高龄人口社会。目前这一问题最严重的国家是日本和意大利。日本的老年人口约为3000万人,中国大陆也面临着快速老龄化的问题。台湾地区的传统劳动力人口比将在2015年达到巅峰后开始逆转下滑。2011年,台湾地区的新生儿出生数为17万人,2012年达到21.5万人。因此,台湾面临着人口急速减少的严峻局势。
金融海啸后,台湾经济尚未明显复苏。2012年台湾GDP增长1.94%,民间投资增长-0.5%。这与科技业受创较深有关。中国大陆出口尚未见大的起色,且欧美等发达国家中短期可能面临无就业复苏与增长,影响内需与商品进口需求。既要有好的医疗品质,但又不能耗费太多的钱,这个问题几乎无法解决。
在医疗卫生的经费投入上,台湾整体相对太低。医疗总支出占全台湾GDP的理想比例是8.9%,现在才6.8%。健保支出大约4%多一些。目前台湾全民健保人口比例达到99.7%。台湾当局计划从2013年开始把服刑人员也纳入健保范围。
台湾实施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最大的特点是,给付项目从轻症到重症都覆盖在保险项目中,因此具有较高的民众满意度,但这个优势也成为台湾健保的包袱。台湾健保局针对医疗院采取了多种严格的成本控制策略,包括总额预付制、DRGs、品质审核、特材事前审查等。
让台湾地区医疗界比较痛苦的是,在最近14年间,台湾医疗建设被严重压缩。表现为对医疗科技投入与更新的限制,以及医疗人员工作负荷增加和中小医院生存空间的压缩。因此,台湾医疗界要求扩大预算和给付的声浪越来越高。健保对护理工作的给付太低,护理人员对薪金情况不满意;药商反映健保药价7次砍价使其难以支撑,透析机构机器8年未更换;诊断关系群支付制度下,自费医材几无生存空间;小儿科医师配合政府实施打预防接种疫苗,但没有诊查费可负担基本付出的成本。
在资源有限和预算排挤的情况下,钱从何来?在这一背景下,台湾开始寻求区域医疗协作和医疗资源整合。台湾拟重点扩充医疗服务体系的核心技术和产业版图,并发展出智慧台湾医疗服务、生物技术医药产业、养生保健产业、长期照护体系和医疗服务国际化。台湾建立起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体系架构,围绕病医关系重塑、资讯公开和民众教育三个关键措施发展诊所、医疗群与医院三者之间的垂直合作。
台湾现有区域西医医院83家、地区医院374家、医学中心22家,共479家。这些医院实行的是100%健保,如果没有与医保局签约,肯定难以存活。台湾地区最难能可贵的是专科医生队伍非常整齐。专科医生制度在台湾推行得非常成功。在北京,病人要半夜去大医院排队挂号。这对病人极不公平。在台湾,哪怕是一个地区医院都可以对区域内病人进行健康照护。如果大陆可以做到这些,病人所享受到的就将是更高水平、更为满意的医疗服务。
二 精准化定位求胜
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是国家三级甲等医院,也是全国改革创新医院。在人民满意度排名中,医院连续三年位列徐州市第一名。医院的愿景是建成全国知名、江苏一流的淮海经济区医疗中心,床位布局为5000张,以覆盖淮海经济区86家基层医院的纵向联合为载体。
在2012年江苏省卫生厅组织的全省69家三级医院出院病人满意度调查中,徐州市中心医院综合满意度位列全省第一。医院的服务范围包括江苏、河南、山东和安徽四省交会区。医疗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医院通过实施人才强院策略,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医院要求学科带头人要高水平,业务骨干要高素质,后备人才要高学历。
在医保和新农合跨省定点、现场结算等政策和技术的支持下,徐州市中心医院建立起了以技术为纽带的医疗纵向联合体。联合体的成立有利于形成“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增推力”的改革氛围,有利于区域医疗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也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当前,地市级医院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首先,地市级医院身处省级医院和县级医院的夹心层,正面临边缘化、泡沫化、空虚化的挑战。其次,政府部门未制定或未能坚定地执行科学有效的区域卫生规划。再次,县区级新农合病人减少,地市级医院业务量下降,90%的农村病人做到了“就医不出县”。最后,物价和工资上涨快,收费标准调整慢,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