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战略举措,意义重大,堪称“兴国之魂”。值得思考的是,在近年来的实践中,一方面“建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概括,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与此相反的另一方面却是,“概括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一 在核心价值观上缺乏共识,首先表明在一些重大甚至基本理论上存在不一致
价值观是一定思想理论体系的凝练,因而世界观、历史观决定价值观。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缺乏共识,问题不在于这一概括要不要表达当代人类的价值共识和对于优秀价值传统的继承,而在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关节点。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以及如何通过其“社会主义性”去整合人类性和民族性这一根本问题上,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较为明显的倾向是,把最大限度的包容性,即“普适性”作为价值观提炼的最高原则,不但有意无意地淡化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限,而且打开了西方对我进行价值观渗透的缺口。在这种观点看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只是“特殊价值”,而超阶级的“人类价值”才是价值观的精髓。不难看出,这一对于超阶级超意识形态的抽象“普世价值”的迷恋,背后释放的信息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生命力的怀疑,以及对于当下流行的强势价值观和话语体系的屈从。这里的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的人类价值只能抽象地存在并难免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关于在现实存在的各种价值冲突中只有先进阶级的阶级诉求才或多或少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并最终为历史所承认,关于只有现代无产阶级“消灭阶级”的阶级诉求真正代表了人类的未来、用所谓“人类性”否定工人阶级的“阶级性”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阶级诉求等基本观点在今天是否还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把“普世价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的最高原则的倾向,毫无疑问是对马克思主义上述基本观点的否定。
从认识论根源看,上述倾向是把真理性归结为价值性、以价值真理否定客观真理而必然发生的误判。价值性只是真理的诸多特性之一,不是其最根本的属性,更不是其全部属性。真理最为根本的性质还是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和认识为转移的客观普遍性。正如近年来不断有试图以“实践唯物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样,也不断有以“价值真理”取代“客观真理”的尝试,其要害就是否定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反复指出,世界的存在不在于其“统一性”“思维性”,而在于其“客观实在性”,亦即“物质性”;同样,作为客观世界正确反映和把握的真理,其根本特性也不能是别的,而只能是“客观普遍性”。当国际资本主义还居于强势地位并演绎出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种种新版本的今天,侈谈“全人类利益高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普世价值高于社会主义价值”,就不仅是把愿望当作现实的一枕黄粱,更是助纣为虐的居心不良了。
从意识形态的反渗透看,从核心价值观上突破,以期根本推倒马克思主义、颠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当前西方对我进行“西化”“分化”战略的新动向。抽象的“普世价值”观(其基础是抽象人性论)的泛滥,是以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的消解为前提的。由此我们面临着一个尖锐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在今天还要不要坚持和发展?与此相联系的是我们如何确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关于这一点,列宁特别指出:“我们应该象马克思恩格斯那样称自己为共产党。我们应该重复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是以《共产党宣言》为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