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面积7491.7万平方公里。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的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为界,与太平洋相连,西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同大西洋分界,南缘向南极洲敞开,北部为陆地封闭。太平洋与印度洋的界限是沿着马六甲海峡北口、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爪哇岛南海岸,经阿拉弗拉海、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南岸,再沿澳大利亚东海岸,通过巴斯海峡、塔斯马尼亚岛南部的东经146°51′线至南极大陆的经线。印度洋沿岸共有38个国家和地区,25.1亿人口。其中,印度洋沿岸的南亚国家主要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共5个国家。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为临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为岛国。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拥有几千公里的共同边界;同时,南亚也是中国周边地区中陆上邻国最多的一个地区。印度洋沿岸的东南亚国家包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和东帝汶,共6个国家。中国与缅甸拥有2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位于印度洋沿岸的非洲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南非、莫桑比克、坦桑尼亚、肯尼亚、索马里、吉布提、厄立特里亚、苏丹、埃及、毛里求斯、科摩罗、塞舌尔、马达加斯加、留尼汪(法)
一 印度洋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
(一)经济增长相对放缓,但增长势头仍高于全球水平
在过去的几年,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的高失业与欧洲的高债务导致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蹒跚,增长速度整体放缓。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11年,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速为2.73%,发达经济体的预计增速为1.53%,发展中经济体为6.39%。印度洋地区各国不同程度地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后经济增速放缓,但相比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与北美和欧洲相比,增长回升较快,因此,总体上维持了2000年以来不断提高的经济增长势头(见图1)。其中南亚的经济增长最为显著,从2003年开始,南亚地区保持了连续5年高于7%的增长率,2007年上升到9%,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下降到3.9%,2009年又迅速回升到7.4%,2011年有所波动,也保持在6.5%;西亚中东地区在2002~2008年的经济增长保持在4%~7%,2009年降到0.5%,然而2011年恢复到6.5%;东部非洲地区2005~2008年曾有过5%~6%的经济增长,2009年下降到1.8%,2011年又提高到3%;东南亚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长期稳定的总体态势,在4%以上小幅波动,2009年受危机冲击跌入低谷,为0.54%,然而通过2010年的恢复性增长后,在2011年又回归为4.3%。很显然,印度洋地区虽然经历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短暂冲击,但在整个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仍然保持了长期的较高的经济增长,就2011年而言,印度洋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也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增长和发达经济体的增长,整体经济增长率从2001年的2.4%持续提高,达到5%,这一地区与发展中经济体整体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图1 印度洋地区经济(GDP)增长率
随着持续的经济增长,印度洋地区经济总量不断提高,2000年,地区GDP总值为23345亿美元,到2011年已经上升到79187亿美元,高于中国的GDP总量。因此,印度洋地区的GDP占全球GDP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7.2%上升为2011年的11.3%(见图2)。
图2 印度洋地区GDP占全球GDP的比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年底全球新兴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GDP总值首次超过全球GDP的50%,这是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发达经济体有10亿人口,新兴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有60亿人口,60亿人的生产活动和需求结构正在改变整个世界的生产活动和需求结构。
(二)国际贸易与外国直接投资(FDI)持续增长,地区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扩大
过去10年来,印度洋地区的国际贸易尽管在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形成了明显的向下波动,但长期趋势是贸易总量有相当强势的增长(见图3)。2000年,这一地区的38个国家贸易总量约14926亿美元(现价),到2011年,贸易总量已经达到57597亿美元(现价)。地区贸易总量占地区GDP的比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