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城市化率达到50%以后 拉美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转型

    作者:谢文泽 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摘要:

    拉美地区的城市化率达到50%以后,其城市化进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快”,20世纪60年代初至2013年城市化率实现了“三级跳”,1950~2000年2万人以上城市的人口几乎翻了三番。在城市化进程中,拉美地区的经济转型有两大突出特点。第一,城市化水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过度城市化”和“中等收入陷阱”现象较为明显,工业进程停滞和家庭消费受到抑制则是导致这两大现象的主要因素。第二,形成了四大经济部门,即农村经济部门、外资经济部门、城市非正规经济部门和城市正规经济部门。围绕着工作、住房、社会保障三个支点,拉美国家的社会转型有两大突出特点。第一,形成了两大社会关系和三大社会阶层。两大社会关系是指以城市社区为基础的“社缘关系”和以劳动分工、职业划分、共同利益为基础的“职缘关系”。拉美地区的社会割裂现象较为突出,社缘关系的横向割裂和职缘关系的纵向割裂是其重要原因。三大社会阶层是指非正规阶层、正规阶层和精英阶层,使得拉美地区的社会结构表现为金字塔形结构。第二,一对矛盾,即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围绕着这一对矛盾,拉美地区形成了“三支柱”社会凝聚和社会管理框架。在政治转型方面,拉美地区完成了由民众主义政治向政党政治的转型。在政治转型进程中,经济国际化、利益集团化、社会分层化、政治精英化、政府社会化交织在一起。本文总结了“一二三四五”这一观察和认识拉美国家的基本框架。“一”是指“一对矛盾”,即国家与社会的对立;“二”是指两大社会关系,即社缘关系和职缘关系;“三”是指三大社会阶层,即精英阶层、正规阶层和非正规阶层;“四”是指四个经济部门,即农村经济部门、外资经济部门、城市正规经济部门和城市非正规经济部门;“五”是指“五化”,即经济国际化、利益集团化、社会分层化、政治精英化、政府社会化。借助于这个框架,可以较为透彻地认识土地的三项基本功能、发展中的“后工业化社会”陷阱、非正规住房的“后遗症”、公民社会的困境等问题。

    Abstrac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60’s to 2013,Latin America achieved the triple-jump of the urbanization. Between 1950 and 2000,the number of cities with population over 20 000 increased by almost 8 times. As a result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the region realized a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with two features. First,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continued to be higher than tha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urbanization” and “Middle-income Trap” are two major phenomena. The stagnat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suppressed household consumption are the basic reasons for them. Second,there emerged the rural economic sector,the foreign capital economic sector,the formal economic sector of urban area,and the informal economic sector of urban area. On the whole,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region has two main characters. First,two social relations (based on community and profession respectively) and three social classes (elite,formal and informal) got concreted. The social fragmentation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in Latin America. The community-based social relation and the profession-based social relation hav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mpacts on fragmentation respectively. As a result of the three social classes,the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region is pyramidal. Second,there has exist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Some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have been practicing the “3-pillars” frame of social cohesion and social management. As for the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the region has finished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from populist politics to party politics.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the region witnesse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conomy,the differentiation of interest groups,the stratification of society,the solidification of political elite,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government. The article summarizes one basic frame for observing and investigating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which is “12345”. “1” represents one contradiction,which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2” represents two social relations,including the community-based and the profession-based social relations. “3” represents three social classes,which are the elite,formal and informal classes. “4” represents four economic sectors,which are the rural economic sector,the foreign capital economic sector,the formal economic sector of urban area,the informal economic sector of urban area. “5” represents five “actions”,which ar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conomy,the differentiation of interest groups,the stratification of society,the solidification of political elite,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government.

    城市化率达到50%表示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将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重心。大多数拉美国家于19世纪初先后获得独立。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开始启动进口替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60年代初拉美地区城市化率达到50%,在此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迅速增至60%~70%,于2013年达到80%。2015年拉美地区的城市化率将达到80.2%,2020年将达到81.5%。[1]

    快速的城市化推动经济、社会和政治转型,但拉美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令人匪夷所思。本文拟探讨其深层次原因。

    一 城市化率达到80%

    拉美地区的城市化率达到50%以后,其城市化进程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字:“快”。

    (一)城市化率50年“三级跳”

    拉美地区的城市化率在20世纪60年代初超过50%,1975年超过60%,1990年超过70%,2013年达到80%。其中,南美洲地区更是高达84%。这意味着,自20世纪60年代初至2013年,在50年左右的时间里,拉美地区的城市化率跨越了60%、70%、80%三个台阶,实现了“三级跳”。前两次均仅用了15年左右的时间,第三次用了23年左右的时间。

    1960~2013年,拉美地区的城市人口由1.1亿人增至4.9亿人,增长了3.5倍。[2]

    1.主要国家高度城市化

    按照城市化水平,可以将拉美国家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城市化率超过70%的国家,有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秘鲁、乌拉圭、古巴、巴拿马、巴哈马、苏里南、多米尼加等13个国家。拉美地区的主要国家集中在这一组。

    第二组为城市化率介于50%~70%的国家,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多米尼克、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巴拉圭、尼加拉瓜、海地、洪都拉斯、牙买加、危地马拉、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等12个国家。

    第三组为城市化率低于50%的国家,有巴巴多斯、伯利兹、格林纳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安堤瓜和巴布达、圭亚那、圣卢西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8个国家。

    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存在较大差异。阿根廷的城市化率早在1914年就已达到52.7%,智利于1940年达到52.4%。[3]乌拉圭、委内瑞拉、巴哈马、古巴、伯利兹、墨西哥等国家在60年代达到50%。

    2013年,4个国家的城市化率在90%以上,即委内瑞拉(94%)、乌拉圭(93%)、阿根廷(93%)和智利(90%),巴西为85%,墨西哥为79%。也有个别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有所下降,如1960~2013年圣卢西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城市化率分别由22%和17%降至16%和14%。[4]

    2.巴西、墨西哥引领城市化

    巴西和墨西哥的人口数量分别居拉美地区的第一位和第二位。2013年巴西约有2亿人,占拉美地区人口总数的33%;墨西哥约有1.2亿人,占地区人口总数的20%;两国人口合计约占地区人口总数的53%。虽然两国的城市化程度不是拉美地区的最高水平,但20世纪60年代以来拉美地区城市化率的升高,一半以上归因于巴、墨两国城市人口的增加。

    1965~2013年,巴西的城市化率由51%提高至85%;其中,1965~2000年35年间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化率由51%提高至81%。[5]

    1960~2013年,墨西哥的城市化率由51%提高至79%;其中,1960~1990年30年间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化率由51%提高至71%。[6]

    专栏1 拉美地区的城市和城市化水平

    拉美各国关于城市的定义不尽相同。有些国家按人口数量来划分城市和农村,如秘鲁将100人以上的聚居点定义为城市,阿根廷、玻利维亚为2000人以上,墨西哥、委内瑞拉为2500人以上。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海地、厄瓜多尔、巴拉圭、多米尼加等将省(州)、市(区)政府所在地界定为城市。古巴将政治、行政机构所在地且人口超过2000人的聚居点定义为城市。洪都拉斯、巴拿马分别将2000人以上和1500人以上,且有街道、自来水、排水管、路灯等基础设施的聚居点定义为城市。智利将两种聚居点定义为城市,一是房屋集中连片且人口超过2000人的聚居地,二是人口介于1001~2000人且50%以上经济活动人口从事非农业活动的聚居地。乌拉圭的城市则根据《人口聚居法》来确定。

    拉美经委会按人口规模,把聚居点分为五个等级,即2000人以上、2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上、50万人以上和100万人以上,并主张将2万人以上的聚居点定义为城市。

    附表1 2000年部分拉美国家城市化率及不同人口规模聚居点的人口比重

    (二)城市人口50年“翻三番”

    1950~2000年20个拉美国家[7]2万人以上城市的人口由4300万人增至3.2亿人,[8]几乎翻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