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
在线教育植根于远程教育。近年来,由于网络环境下教育形式的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为了与以往的远程教育进行区分,人们更多地使用在线教育一词。由于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等新型在线学习形式的兴起,目前,无论是在学校教育领域还是社会教育领域都掀起了一股在线教育热潮。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在线教育形式被接受程度的提高为此次在线教育的发展浪潮提供了比以往更好的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美好远景吸引了多方的参与。本文就在线教育在各教育阶段的发展现状与在线教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点进行梳理与探讨,作为了解国内在线教育发展形势的参考。
一 MOOC的兴起及其对国内高校的现实影响
2001年,在MIT公布开放课程计划,将课程资源发布到网上,供全世界免费下载后,世界各地的名高校先后参与到这场开放课程资源运动中来。作为应对措施,中国教育部在2003年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并于2007年推动全国高校的优质资源共享化进程。此后,一些互联网平台也开始加入开放资源的建设。2010年,网易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首批1200集课程上线,其中有200多集配有中文字幕,涵盖课程类型多种多样,掀起中国观众观看公开课的热潮。与此同时,教育部将精品公开课程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中。国内高校也相继做出反应,向公众推送了大量的视频公开课程。
随着开放课程资源运动持续发展,MOOC逐渐兴起,成为近年来在线教育最为火热的话题。MOOC的发展非常迅速,从2008年加拿大Manitoba大学Stephen Downes和George Siemens开设的CCK08课程为MOOC的最初实践,到2012年Udacity、Coursera、edX形成三足鼎立,进入井喷阶段,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而且发展的主要阶段集中在2011年以后。
从形式上来看,MOOC目前可以分为cMOOC和xMOOC两种。前者基于建构主义与关联主义,以社会化学习网络形式组织,强调知识的构建与共享,教师更多地承担组织者与协调人的角色,具有自治、多样、开放、连通与交互的特征,[1]如上文提到的CCK08课程;而后者更近似于对行为主义指导下的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优化,在包含授课、作业、测试等常规环节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如简短精致的课程视频、穿插于视频间的即时测试、定期的考评等。xMOOC缺乏cMOOC所具有的创造性的改变,但其优势在于模板化的特征使其可以大规模地推广,[2]所以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
有人称MOOC为教育界的“海啸”,目前,这场“海啸”也冲击到了中国。面对这场由国际顶尖大学引领的知识盛会,国内的高校也跃跃欲试,纷纷参与到MOOC的实践中来。在2013年,北京大学先后与edX、Coursera合作推出开放网络课程;清华大学则在加入edX的同时,开发了中文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用以分享本土及国外的优质课程;同时,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加入了Coursera平台。对于高校而言,MOOC不仅能产生社会效益,让公众享受到高校的优质资源,而且在MOOC学分被承认的情况下还能整合教学资源、降低教学成本。从全球视角来看,MOOC让高校面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参与国际化的竞争,是高校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契机。类似MOOC这种全球参与的在线教育运动还有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因为课程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传播着自身蕴含的文化与价值观念。所以对于中国高校而言,参与MOOC,也将推动各自背景文化与价值观念的交流、竞争与融合。
如此盛况之下,也存在着一些忧虑的声音。一方面,在对在线教育颠覆性预期多次落空的背景下,有人担心这又是一次言过其实的炒作,过分夸大MOOC的影响带来的盲目跟风在浪费时间精力的同时为高校的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如果参与这场由国外名校主导的MOOC运动,国内高校该如何反客为主,探索出适合自身的MOOC发展模式?
实现MOOC的有效教学产出、保证MOOC的课程质量成为MOOC持续发展的关键。从理论上来说,MOOC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大数据的图景为识别MOOC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支持。但就实际操作层面而言,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教师对于课程的推敲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激励教师参与MOOC课程的建设值得关注。其次,在缺乏有效处理方式的情况下,大数据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如何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以调整改进教学也衍生了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