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
城镇化是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和重要支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如何对城镇化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
因此,对我国城镇化与城镇规划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就显得十分有意义。围绕着城镇化与城镇规划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与城镇规划的本质内涵、城镇化与城镇规划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城镇化与城镇规划的相互影响、城镇化道路选择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镇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五个方面展开,现综述如下。
一 城镇化与城镇规划的本质内涵
正确理解和区分城市化、城镇化等相关概念是把握其本质内涵的基本前提。从词源来看,二者都与英文“urbanization”相对应,并无实质性差异。城市化是国外学者使用最早和最广泛的一个词,国内学者使用“城镇化”一词的居多。我国所称的城镇化在国际上通常表述为城市化。由于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市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从“十五”计划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我国对城市化的提法都是城镇化。可以说,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市化。
(一)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
1.城镇化的本质内涵
对城镇化本质内涵的理解因人而异,看法不一。索罗金和齐默曼(1929)强调,城镇化首先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城市化。斯诺尔(1964)强调,城镇化过程既是统计意义上的表象变化过程,也是社会整体生活质量和价值观念提升的过程。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城镇化本质内涵的理解主要侧重于城镇化带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和思想价值观念冲击。冯更新(2004)认为,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内涵包括城镇化要以人为本、思想意识转变、生产方式转变和生活方式转变。孔凡文、许世卫(2005)认为,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应包括速度和质量两个方面,速度是一种现象或形式,质量才是本质,只有速度没有质量的城镇化只是表面上的城镇化。也有学者从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角度来理解。谢扬(2005)认为,城镇化问题本质上是区域发展问题,它所解决的是区域增长极问题,和国土规划调整紧密相连。段爱明(2011)认为,我国城镇化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一个城乡转型问题,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口以及空间结构等各方面转型过程。曹钢和何磊(2011)认为,城镇化实质是解决城乡之间在产业、市场、发展方式、设施条件等方面对接和均等化问题,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整体素质”少差别或无差别。从人本角度理解,肖金成(2012)认为,城镇化的本质是实现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最终目的是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易宪容(2013)和贾康、刘薇(2013)认为,城镇化的核心或实质就是让农民进城及以人为本的农民市民化。李克强(2013)认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2.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随着对传统城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提出来的。王小刚、王建平(2011)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在总结和反思国内外城镇化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的科学发展道路。其本质特征和内涵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不以牺牲农村发展利益为代价、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主体形态、构建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走集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李萍(2012)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战略,是以集约、和谐、公平、可持续为特征的“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其核心是提高城镇化质量。说到底,关键是解决农民工和农村人口市民化,即人的城镇化问题,核心是通过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住房、子女教育和医疗、社保等社会保障以及公民社会等其他权利的改变和平等获得,使他们能有尊严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和共同分享城市化现代化的果实。
由此可见,城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即城镇化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一点已成为共识。城镇化与城镇规划都应该体现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
(二)城镇规划的本质内涵
规划是在一定资源约束条件下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