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城市群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许正中 王直节 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摘要:

    城市群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是区域内中心城市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与周围城市交互作用,从而实现产业和人口在不同城市间聚集与扩散运动的结果。因其巨大的集聚效应,城市群战略成为众多国家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更好把握城市群发展新特点,追踪理论研究新进展,本章集中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学者关于城市群形成机制、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协调管理、发展战略等几个方面的相关研究。

    一 城市群的形成机制

    中外城市群(带)发展进程中,呈现了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规律。张兵等(2006)认为一是具有明显的区位和网络组合优势。二是工业化是城市群的根本动力。三是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密切相关,并伴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而壮大。四是在城市空间方面表现为点轴开发模式,在产业空间方面表现为集群发展模式。五是在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中枢的支配作用。

    1.国外研究主要内容

    (1)经济联系。Warnes(1991)通过对伦敦城市群的研究而提出的“聚集与扩散效应”观点已成为众多学者城市群研究的切入点。J.Ravetz(2000)认为城市群区域是一个“城市-腹地”相互作用的系统,内部具有行政、产业、通勤、流域等联系,围绕整体发展的最佳模式来重新安排政治地图,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功能区域。Tabuehi和Yoshida(2000)以日本自1992年起的城市基本数据为分析对象,指出了工资率对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的驱动作用,也说明了工资率的差距是城市群成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因子。

    (2)经济全球化。Fan(2002)认为,城市群形成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迫使城市间经济要素与人员等交流频繁,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结合起来,形成全球城市群网络。

    (3)分工演进。Bertinelli,L.和D.Black(2004)借用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经济、交易效率、多样化消费偏好之间的两难冲突来解释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指出“城市群的本质在于城市之间生产、消费和交易活动的集中”。

    (4)内生增长。2003年就有学者基于共享、匹配、学习机制,运用理论模型深入研究城市群经济的微观基础。Jones(2007)等认为,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具有可持续支撑力的知识密集型城市。

    2.国内研究主要内容

    (1)工业化和市场机制。许学强(1994)、顾朝林(2000)等认为,工业化、农业商品化、市场建设与乡镇和个体企业发展等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形成机制和发展动力。顾朝林、张敏(2000)认为,市场机制、投资机制等是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和我国城市群形成的重要机制。

    (2)聚集、扩散与协调机制。苏雪串(2004)认为,产业协调机制、区域协调机制、辐射机制以及区域内合理的城市等级结构分工合作机制是城市群形成的主要机制。

    (3)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作用机制。袁瑞娟、熊世伟(2000)认为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是城市群形成机制的重要影响因素。徐永健等(2000)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在我国典型都市连绵区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4)体制和政策机制。许学强认为产业政策、权力下放、户籍政策和行政区划是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形成的重要机制,而刘荣增(2003)则强调了体制和政策机制在我国城镇密集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5)历史区位地理环境机制。阎小培等(2003)认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良好的地区条件等促成了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形成。薛东前等(2000)认为历史基础和区位条件是关中城市群兴起的前提。

    二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进

    城市群空间结构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与区域自然结构之间相互交织并在空间地域上的投影,是城市群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也是城市群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

    1.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规律

    叶玉瑶(2006)认为,城市群空间演化是某一城市群区域在相当长时期内,城镇体系结构变化,城乡关系变迁,人口、产业等空间要素动态变化以及城镇实体空间外拓生长等现象的综合演变过程。吴启焰(1999)认为,城市群空间扩张形式可基本分为点环状扩张模式和走廊串珠状梯度扩张模式两种,在城市群内宏观区域层次的吸引聚集作用与中微观水平的排斥扩散力交互作用下,多核心星云状结构成为整个区域的空间形态表征。年福华等(2002)的研究表明,城市群扩张后期进入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组织阶段,其网络化空间演变模式主要有4种:极核网络化模式、双子座网络化模式、多中心网络化模式、走廊发展型城镇网络化模式。张京祥(2000)采用城市群体空间演化基本机理构建了以城镇组织体系、城乡关联体系、网络联通体系和空间配置体系为内容的城市群体空间运行系统,进而提出了有序竞争群体优势、社会发展人文关怀、城乡协调适宜承载和紧密有致空间优化的组合规律。

    2.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动力

    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包括三种基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