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
2012年特大猎熊事件被媒体曝光后,曾使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备受质疑。长白山自然保护事业是否后继无人?曾经发生的风倒木生产和红松种子产业化经营的两场重度人为干扰停止之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被破坏的生态是否开始恢复?又是如何恢复的?
本文通过新一代自然保护工作者是怎样面对挑战,更新观念,将舆论监督的压力转化为革新的动力;又是怎样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努力完成从传统部门管理向现代生态管理的转轨,对以上疑问做了初步回答。同时指出,这种生态转轨对于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提高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和生态系统的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The Changbaishan Nature Reserve was once challenged after a severe bear hunting incident was reported by the media in 2012.Will the cause of nature protection in the Changbaishan Nature Reserve be likely to stop for a lack of personnel?Has the damaged local ecosystem been restoring since the end of the large-scale trading of trees blown down by winds and of Korean pine seeds,both of which were severe cases of human interference?And how is it restoring?
This paper provides preliminary answers to the above-mentioned questions by describing how a new team of nature protectors faced challenges,changed their thoughts and turned pressure from media monitoring into a driving force for innovation,and how they made aggressive moves and efforts to finish a transition to modern ecological management from traditional department-led management.It also points out that such a transition is significant for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of nature reserves across China and,thus,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reserve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ecosystem.
2013年,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长白山管委会”)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举办了首届“长白山国际生态论坛”,取得空前成功,大大提高了长白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什么自2007年起连续举办了6年的“长白山国际旅游节”停办了,一年一度的旅游盛宴变成了生态的盛会?这一主题的变更,是否意味着这是我们久盼的认识的升华、理念的更新,和工作思路、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
就在长白山国际生态论坛举办的前夕,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和《人与生物圈》编辑部邀请了多学科的学者组成专家组,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这次考察,大家看到,在经历了7年风倒木生产和6年红松子生产两场重度人为干扰后而陷入谷底的自然保护事业,开始艰难振兴,并揭开历史的新篇章。2012年的猎熊事件,曾引起人们对长白山管委会的质疑和担忧。但是考察者相信,经过一些时间,当次生草地的生态改造成功,当东北虎重新回归山林时,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将迎来历史上最荣耀的时刻。
一 长白山管委会力挽狂澜
2006年,当长白山管委会接手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之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个乱摊子。
一是,当时因保护经费不足,管护压力大,不得已采取以包代管的措施,效法森工企业竞价拍卖红松种子捡集权,造成保护区几乎全部的红松球果(以下简称“红松塔”)从森林中流失,直接导致取食红松种子的26种野生动物的生存危机,种群数量骤减。这种对食物链的重度人为干扰,还引起了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造成森林树种构成的改变。显然,如果持续下去,不仅长白山,整个中国也将丧失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红松天然林。
二是红松种子的产业化经营,使以往非法入区者轻度的人为干扰变成“合法”的重度人为干扰,使无组织的个体和局部的破坏,变成大张旗鼓、有计划有组织的整体生态大破坏。据统计,每逢红松种子成熟季节,全保护区的入山人员高达数万人。他们采取打树枝、削树头的方式野蛮掠取松塔。这种活动每年长达两个月,致使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中踩出的小路四通八达。围绕着保护区的环区公路,平均每隔1公里就有一条深入保护区的小路,全保护区共有入区小路113条,其中20余条甚至可驶入机动车。
三是由于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资源变成了经济资源,将物种基因库、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的基地变成了产业生产基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扮演着资源保护管理者和资源出租经营者的双重身份。这种反常的状态无形中助长了部分干部职工或巧立名目、挖肉补疮,或内外勾结、监守自盗,想方设法利用保护区的生态资源寻利谋私。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长白山管委会自成立伊始便当机立断,放弃每年约2000万元的既得利益,停止了保护区红松林的对外承包,实行了全方位封闭式管理。实践证明,这个决策具有深远意义,既拯救了长白山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野生动物,拯救了大面积红松原生林,也纯洁了长白山原本十分朴实的职工队伍。正是以此为起点,长白山自然保护事业经过几年的艰苦调整,终于走出谷底,渐渐步入了蓬勃向上的恢复发展期。
这个案例使我们看到,自然保护区的主管部门能否尊重生态规律,科学决策,在影响着环境盛衰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人心的善恶趋势。自然之道与社会之道是相通的,大凡有益于自然系统和谐的做法,也有益于社会系统的和谐。
二 保护中心背水一战
凡事都有其利弊。停止了对红松林的竞价拍卖承包经营,等于断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最大的“财路”,但保护管理工作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2006年,为进一步规范对保护区的管理,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保护中心”)应运而生,而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压力,这支新组建的年轻队伍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1.队伍建设——铁腕治理,从我做起
“己不正,岂能正人”。保护中心成立以来,严格按照长白山管委会的要求开展保护管理工作。长白山地区的红松种子从10年前的10元1斤攀升到50元1斤。守着满山的红松塔,巨大的利益诱惑曾令一些干部职工身不由己卷入其中,利用职务之便放人进入保护区采集,自己从中分成,或拿“好处费”。保护中心领导干部整顿风气从律己做起,宣布“如果我放过一个,你们可以放过去十个”。这句承诺实际是将自己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形成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