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如何在长白山恢复东北虎种群?

    作者:朴正吉 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摘要:

    本文通过该区域的森林和人口变化、土地利用、动物丰富度变化及狩猎历史等数据,分析了东北虎消失的原因及未来种群恢复的可能性,以及东北虎缺失引入的生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东北虎种群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消失,主要原因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对野生动物的过度盗猎,导致东北虎等猫科动物栖息地急剧减少、食物资源严重匮乏。从目前来看,该区域还拥有东北虎可栖息的大面积森林,也具备东北虎恢复或引入的条件。但要想达到其目的,可能需要建立更大面积的包括非保护区区域的森林保护地。其有效性需要当地各级政府、国家企业、私营企业及全民的支持和参与。本文章还分析了该保护区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for the disappearance of Siberian tigers,the possibility of population recovery in the future,and ecological issues regarding the absence or introduction of such tigers using data about changes in forests,human population and animal abundance,land utilization,and the history of hunting in this area.Som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appearance of populations of Siberian tigers from within the Changbaishan Nature Reserve (CNR)was mainly caused by human beings’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excessive poaching of wildlife,which result in a sharp decrease in the habitats of felines such as Siberian tigers and a severe shortage of their food resources.Today,this area still has forests large enough for Siberian tigers to live in,making it possible to recover or introduce populations of such tigers.To this end,it may be necessary to set larger protected forest zones including some outside the CNR.Their effectiveness requires support and engagement by local governments,state-owned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as well as the general public.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major issues facing the CNR and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manage it.

    东北虎是全球十大濒危物种之一,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国野生东北虎数量已不足20只,栖息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东部山地。然而,原有的20只东北虎中,7只被发现时已经死亡,人为因素是其死亡的主因。这一物种已到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历史上,东北虎曾广泛分布在长白山森林,但到20世纪90年代,已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消失。许多学者认为,物种的濒危或灭绝,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既有生物内在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但东北虎种群数量减少和分布区缩小的原因,则是人为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主要包括森林采伐、道路建设、人口剧增和过度捕杀。

    东北虎还能够回归长白山过去的分布地吗?我们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使它们回归?这是当代人应解决的课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对重建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有重大意义,也对中国珍稀动物保护事业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通过对该地区森林和人口变化、土地利用及经济活动等历史变量的研究,探讨东北虎未来种群恢复的途径,以及东北虎引入的生态学和社会问题。

    一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东北虎数量变化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尚有东北虎分布,但数量已极为稀少。据1974~1975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珍稀动物调查,发现在头道、头西、黄松蒲有分布。1974年11月18日在头道白河红松阔叶林带河岸遇到新雪踪一只;1975年3月18日,仍在此环境遇新雪踪一只;1981年10月12日,在头道白河岸红松阔叶林中遇见成年虎一只;1987年据说有人在奶头山见过一只;1989年在红石林场区域有人见到两只一大一小的东北虎足迹;1998年有人在横山一带发现了东北虎。

    1985~2012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动物调查共计433次,调查面积涉及该区总面积的80%。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其间再没有见到东北虎的活动踪迹。

    综合历年访问调查的结果,共得到虎的信息15件,其中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3件,70年代的信息4件,80~90年代的信息5件,90年代的后期为3件(见表1)。

    表1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有关东北虎信息的访问调查结果

    二 长白山地区历年捕杀东北虎的数量、年代及地点

    我们于2008年5月至10月期间,在长白山地区的安图县、和龙县、长白县、抚松县等地进行了虎豹的专项访问调查。共调查45个乡镇和部门,访问了110位当地有狩猎经历或有丰富野外经验的居民和保护区工作人员。访问对象中,猎民18人,当地老居民68人,保护区工作人员25人。本次访谈主要了解过去虎豹和其他动物的信息。访问调查得到13头虎的捕杀信息。从捕杀年代看,20世纪70年代及之前捕杀虎个体数为11头,80年代捕杀2头(见表2)。

    由此可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少有10头东北虎活动。在访问调查中,我们也调查了猎捕东北虎的当事人或了解东北虎死因的知情人,了解到狩猎过程中有误伤、误套和为保护猎狗而击毙的;还有少数人为经济目的而猎捕的。调查结果说明,东北虎种群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在长白山已基本消失,消失的种群不管后期如何加大保护力度都没有恢复的迹象。

    表2 长白山林区猎捕东北虎的地点、数量、年代及致死原因

    2010年11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保护老虎国际论坛”上的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全球野生东北虎仅存不到500只,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山林中。在中国,种群数量不足20只的野生东北虎,近20年来又有至少7只被发现时已死亡,其中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死亡个体数为两只,均为偷猎者布设的套子所致。[1]

    上述分析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东北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捕杀。

    三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东北虎栖息地状况

    对东北虎的威胁是从清朝开始,其后经过日俄战争、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到新中国成立,我国进行了持续一个世纪的大规模森林采伐。在一些地区是集中连片砍伐,甚至开发成农田或斑秃荒山,再加上人类的空间竞争,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城市等土地利用,东北虎所依赖生存的栖息地——森林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目前,只有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没有工矿企业和农业用地,土地状况基本上保持原生的自然状态。自然保护区全区面积为19645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5.97%;区内有林地面积169244公顷,占总面积的86.2%;疏林地面积8406公顷,占总面积的4.3%;灌木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