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医疗卫生领域民生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李伟东 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摘要:完善医疗卫生领域的民生服务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从现状来看,北京市总体医疗资源较优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较完善,但也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成本较高、大医院医疗服务获取艰难、医疗资源投入不足、医疗基础设施城乡差异较大等问题,本着满足民生需求、为民服务的思路,本文提出医疗领域公共服务建设方向: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去营利化、社区卫生服务保障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城市化、医疗资源分散化等。
    Abstract:Improving the service of the health sect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Currently,compared to other places,the overall health care resources in Beijing are relatively abundant and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s rather developed,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like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high medical costs,difficult access to the medical services in large hospitals,inadequate input of medical resources and the urban-rural differences in health infrastructures,etc. In line with the idea of meeting the people’s needs and serving the people,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dire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 in the medical field should be pointed towards the integration of health care system,removal of profit of the public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assurance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by the government,urbanization of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and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health care resources.

    医疗卫生指标是评价社会发展进步的最重要的综合指标之一。根据2013年北京市经济社会统计报告之《北京市民生状况调查报告》,“看病难、看病贵”超过“房价过高”“物价上涨”等,在被访市民关注的社会问题中排名第一位。市民最希望政府解决的社会问题,排在第一位的也是“加大医改力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排在“调控物价”和“提高收入”前面[1]。可见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在民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一 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一)卫生资源:总量较大,分布不均衡

    1.卫生资源总量大

    北京市集中了数量巨大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医疗资源较充足的城市之一。截至2012年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9964个,比上年末增加265个;其中医院593个。卫生机构中社会办医机构3475个。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0万张,比上年末增加0.5万张;其中医院9.2万张。卫生机构中社会办医机构床位1.6万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9.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4万人,注册护士8万人。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17873万人次,出院221.7万人次。

    2.分布不均衡

    虽然北京市医疗资源总量较大,但是各城区差别较大,也存在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例如:千人口实有床位数,人均资源最丰富的东城区与人均资源最少的通州区相差4.6倍;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最高的东城区与最低的通州区相差4.8倍。

    医疗资源分布的特点是除地区差距大外,城乡差距也大。一些农村地区占比较大的区,甚至医疗资源离达标都很远,这在号称医疗资源全国最丰富的北京,几乎不可想象。据2011年北京市综合评价情况显示,在一共15个指标中,距离达标要求最远的是医疗卫生指标“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只实现目标值的40.2%。[2]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还表现在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上。作为优质医疗资源的代表,三甲医院数量无疑是最有号召力和说服力的。北京市现有三甲医院80%以上都集中在海淀区、西城区、朝阳区、东城区四个城区,如果算上丰台区和石景山区的三甲医院,则城六区集中了90%以上的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于城市中心区的情况极其明显。

    (二)医疗保障全覆盖,保障水平有差异

    北京市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相对完善,通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1.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

    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12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是1279.7万人。当年本地人口为1295.5万[3],参保比率为98.78%;2010年,根据北京市委关于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整合“一老一小”和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出台了《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从2010年1月1日起,北京市150万城镇居民开始享受门诊报销待遇,实现持卡就医、即时结算。为此,北京市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每年投入6.9亿元,确保“一老一小”和“无业居民”门(急)诊和住院费用的报销。《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的颁行标志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在北京逐步走向成熟。

    2.新农合建设

    2012年参加新农合的人数是267.5万,参加比率达到98.1%;基本达到了全覆盖的要求。新农合制度建立以来,经过不断调整,新农合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高。2011年和2012年,北京市分两次一共把15类疾病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范畴,参合农民受益面也逐步扩大,新农合医疗年度补偿人次由122.6万人次增加到633.2万人次,住院受益面从2.9%上升到8.2%。

    (三)医疗服务水平尚可,费用较高

    1.医疗服务总水平较高

    北京致力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扩大医疗服务范围,效果较显著。2012年,北京市医疗机构就诊人次达到1.8亿人次,其中外地患者近4000万人次,本地患者为1.4亿人次。对比之下,2010年全市诊疗总人次为1.46亿人次,两年增加23%。目前北京市已经形成环五环医疗服务圈,城区内大医院还将向五环外迈进。

    2.医疗费用居高不下

    公众关注医疗卫生服务除了其中的质量、资源分布问题外,价格费用问题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北京市看病费用统计显示:从2009年到2012年四年间,几乎各项门诊、住院费用指标都呈现连年增长趋势。考虑到门诊和医疗费用占病人总费用的比例,尤其是在住院病人中所占几乎达到70%,这种增长对病人整体治疗费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总体上看,病人医疗费用负担仍然不小。

    3.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