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山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2016年,全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山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万元以上和1万元以上,基本消除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县,现有贫困人口一半以上实现脱贫。而山西省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45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54元,城乡收入比约为3.14∶1[1]。由此可见,山西要达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重点在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翻番,尤其是贫困地区等低收入群体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这是制约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指标。因此影响山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农村,而农村小康的关键在于农业现代化,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改革路径,这样才能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山西省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的现状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2012年,共投入资金21.99亿元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突出畜牧、杂粮、蔬菜、干鲜果等重点产业,共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71个,其中种植项目29个,养殖项目47个,农产品加工项目87个,流通设施项目8个。龙头企业发展实力增强,2012年,全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6亿元,比2011年的629亿元增长29.7%;“513”工程481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增幅达到35%。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天鹏农牧有限公司、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厦普赛尔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古城乳业集团公司、山西省平遥牛肉集团有限公司、新绛蔬菜批发市场、山西澳坤量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持续提高,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发展规模不断壮大。2012年初,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由23家增加到33家。截至2013年底,已建立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38个,覆盖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农产品质量显著提升,进一步推动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能力逐渐提升,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目前,全省涉农产品中逐步形成了一批优质特色品牌产品,其中已有3个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52个被评为“山西省名牌产品”;山西老陈醋、沁州黄小米、平遥牛肉、阳城蚕茧、广灵小米等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并在市场竞争中培育出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多种经营格局
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特色区域化布局日渐形成,初步形成了粮、畜、果、菜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优质品种,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得到优化,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稳定增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实现新提升,全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有效用标单位已达844家,产品达1944个,产地面积达3545万亩,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58%。传统封闭式农业生产格局被打破,结合区域特色,进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布局,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提高农产品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目前已形成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产业区、东西两山杂粮干果产业区三大区域格局,以及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反季节菜四大主导产业和林果苗木、农作物制种、特种养殖、中药材四大亮点产业。特色产业实现集群集聚,形成了以永济市、清徐县、小店区、平遥县、榆次区、太谷县、灵丘县等为代表的聚集发展区域。立足农业特色,多种经营格局基本形成,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2年,全省通过建设90多个部级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稳步推进“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和畜牧产业振兴计划、持续加大农产品加工“513”工程实施力度等,初步形成种植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养殖业、创汇农业多元协同发展的格局。
(三)土地流转初步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土地流转形式日趋多样化,土地流转机制向市场化发展。目前,山西省流转形式多样,主要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