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北京市“三农”工作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总体上,可以做出以下判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态势逐步确立,新型城乡、工农关系加快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值稳定增长、结构持续深入调整,农民增收步伐不断加快、民生持续改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积极协调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全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任务顺利完成。“三农”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初步统计,2013年:
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421.8亿元,同比增长6.6%;
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61.8亿元,按可比价增长3%;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8337元,同比增长11.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7%[1];
20%低收入组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实现8052元,同比增长14.7%;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9.6亿元,增长11.5%;
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75.5亿元,增长7.1%。
一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
(一)农业产值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2013年,都市型现代农业结构继续深入调整,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农业总体呈现平稳运行态势。北京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421.8亿元,同比增长6.6%(见表1)。其中,种植业产值246.3亿元,同比增长17.9%,养殖业产值167.5亿元,同比增长0.2%。
表1 2013年北京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结构
农牧渔业产值持平略增 若扣除林业增长贡献因素,2013年全市农牧渔业总产值345.9亿元,比2012年增加5亿元,增长1.5%。2013年全市农业结构继续深入调整,平原造林完成36.4万亩,拉动林业产值快速增长38.45%,实现75.9亿元,林业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贡献率为80.8%,贡献增长5.3个百分点,依然是总产值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
粮食单产平稳增长 2013年,全市粮食生产呈现“一增两减”的特点,即单产增、播面减、总产减。据初步统计,全市粮食单产达到403.3公斤/亩(比全国单产平均水平高44.8公斤/亩,列全国第7位),较2012年增加12公斤/亩,增长3.1%(比全国高1.7个百分点)[2]。但农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238.4万亩,比2012年减少52.4万亩,下降18.0%,全年粮食总产实现96.1万吨,比2012年减少17.7万吨,下降15.6%(见表2)。
传统种养殖业规模总体继续收缩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以及实施平原造林等重点工程,传统种养殖业规模收缩趋势明显,肉蛋菜奶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两升四降”(见表3)。其中,生猪价格自2013年6月末以来温和回升,刺激生产,全年出栏增长2.7%(由于全国生猪存栏量高企,2013年末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下跌,预计2014年一季度降幅将进一步扩大,需高度关注对生猪养殖的影响);在平谷区正大300万只蛋鸡规模养殖项目(存栏已达336.3万只)建成投产拉动下,全市禽蛋产量2013年同比增长14.8%。但是,由于种植业结构持续深度调整,全市蔬菜播面下降3.6%,产量下降了4.7%;由于受到H7N9禽流感疫情影响,以及部分区县限养政策的实施,全市家禽出栏下降15.5%,其中仅密云县就出栏减少684万只,下降28.9%;因2012年气候偏暖(奶牛怕热不怕冷)和区县限制散养原因,成年乳牛存栏减少7143头,下降7.7%,全年牛奶产量下降5.5%。
表2 2013年北京市粮食生产情况
表3 2013年北京市主要农产品产量、产值
(二)都市型现代农业持续创新和发展
2013年,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继续稳步提升,高端化和融合化发展态势日益显著,产业模式加快创新、综合收入持续增长、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全年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种业共实现收入108.9亿元,同比增长4.7%。
设施农业规模基本稳定结构持续优化 2013年,全市已利用设施农业面积28.3万亩,同比略减1.1%(主要是大兴区因造林和新航城建设,设施农业面积减少6986亩,下降5.9%)。其中,温室面积达到15万亩,增长3.5%,占比由2012年的50.6%稳步提高到53%,设施生产的结构和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市设施农业总收入达到57.3亿元,增长10.3%,其中,温室收入实现41.1亿元,增长12.8%。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步伐加快 2013年,加强宣传推介、促进品牌培育、推进标准化建设等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一揽子措施有效实施,如房山区贾河梨园等3个园区、延庆县四季花海、房山区长沟镇向日葵园获得“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延庆县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密云县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