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
南街村隶属大兴区旧宫镇,是由四个行政村组成的一个联合体,这四个村在经济上相互独立,对外统称南街村。南街四村区域面积4.3平方公里,其中67.6%的村域面积被“工业大院”占用。该村户籍人口只有4000多人,外来人口则有6万多人,人口倒挂比例达14∶1。工业大院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聚集各类企业700多家,每年可为村里上交租金4000多万元。
南街村地处北京南四环与南五环之间,距市中心仅有半小时车程,南中轴路从村内穿过,规划上属于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是北京城市功能拓展区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但由于近年来的无序发展,这一地区不仅没有承担起城市发展的应有功能,反而成了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南街村是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典型代表,也是近郊“工业大院”的主要形态。像南街村这种现象在北京郊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比较普遍,深入分析其内在的利益关系,找准这种现象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对于我们进一步破解城乡结合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 传统产业的吸附集聚
南街村工业大院的形成与大红门地区服装加工批发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大红门地区的服装加工批发产业是二十多年前在一条街道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当初以经营价格低廉的服装而闻名,现在已经发展成中国北方最大的服装集散地。现有大红门、京温、新世纪、天雅、龙湫、百荣世贸等商城,各类商户达7000多家。
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是北京乃至华北地区主要的服装集散中心,其上游是来自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服装销售商户,其下游则是一大批服装加工企业。大红门的服装中,超过70%流向了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东北等周边地区,只有不足30%流向了北京市场。大红门的服装来源中,60%为外埠生产,40%为本地生产,国内主要服装加工企业在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都有销售摊位,市场内浙江商户多达70%。开始的时候,大多数服装都从外地托运北京,但由于时间和运距都比较长,后来为了节省成本,大红门批发市场内很多商户都在周边地区建有自己的服装加工点,形成了类似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这些服装企业,租几间房就可以生产,类似南街村这样的工业大院,就成了这些服装加工企业的主要选择。
2013年,南街村工业大院内共有入驻企业719家,全部为服装加工企业。每年生产各类服装2000多万件,年产值在5.8亿元左右,上缴税金200多万元,每年向村里上交租金4000多万元。雇用职工2.5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外来人口,每月平均工资3500元左右。
服装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当地人不愿意干,只能雇用外地人。外来人口大量聚集,又催生了各种服务业的聚集发展。工业大院内外小饭馆、小商店、小市场、小洗浴应有尽有,黑幼儿园、黑诊所等均有存在,各类商户总量接近7000家,吸引外来人口6万多人,形成了一个以服装加工销售为纽带的小社会。
服装加工批发是北京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北京类似大红门地区这样的批发市场其规模都很大,基本上形成了以服装、建材、电子、汽配和农产品为主导的产业形态。工业大院处在这个产业链条的中游位置,主要为其提供产品加工和配套服务,其下游吸纳了一大批加工和服务企业。哪里有这种产业聚集,哪里的外来人口就会迅速聚集,给这一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带来很大压力。近年来,北京加快了对大型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步伐,但由于对这种产业发展管控不力,下游产业仍然处在盲目聚集状态。
二 城市规模的蔓延外推
南街村工业大院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逐步发展起来的。当初,大红门地区的服装经销商户主要在木樨园周边聚集,形成了所谓的浙江村。2000年左右,政府对浙江村进行了整体改造,建设了京温、华城、大红门等几个大型批发市场,与之配套的服装加工企业失去生存空间,纷纷向外围的庑殿村周围聚集。后来,政府又对庑殿村进行了整体改造,这些企业就转移到了更南边的南街村。这些年,中心城区城市化改造力度很大,服装加工企业在中心城区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不得不从中心城市向农村地区迁移聚集。北京的城乡结合部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聚集在三环路附近,90年代逐步扩展到四环路附近,21世纪以来又延伸到五环路附近,最近正在向六环路和新城地区转移。比如浙江一家服装企业,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五道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