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众多的研究者认为,当代社会问题丛生,与近代的工业化、都市化浪潮带来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Rubington & Weinberg,1988:7;郑杭生、李迎生,1996:27)。究其原因,在于走向现代化的社会转型,一方面造就了人类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形态上的巨大改变,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社会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制度的解组,社会行为的失范,社会心理的失调随之增多,与之相应的社会问题便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核心议题。
经历了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中国目前进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但同时也步入了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多发时期。近几年来,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以及贫富、城乡、行业之间差距扩大,贪污腐败严重等有关社会公正的问题,一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与这些社会问题的公众化相关联的,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和集体抗争事件发生频仍。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冲突,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关注的。本研究即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1]三次调查的资料,从公众意见的视角,对当前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的类型、关注人群、影响因素加以分析。
一 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类型及其变化状况
关于社会问题的定义头绪繁多,但以某类社会现象造成的公众伤害面或波及面的幅度作为是否社会问题的判定,这一方式为所有的研究者所公认。美国学者Joel M.Charon认为,社会问题的四个要件之一是“某类社会条件严重地损害了社会中的大部分成员”(Charon,2005:7),与此类似的界定还有“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费孝通,1984),“影响社会进步与发展,妨碍社会大部分或一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陆学艺,1995)。但在实际的经验研究中,“大部分”或“一部分”公众是多大范围(比例)却没有一定之规。CSS三次调查中一共列举了20项社会问题请公众评价其严重程度,我们以其中至少有一个年度有10%以上的公众认定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的项目作为具有公众共识的社会问题。
通过表11-1的列举可以看出,三次调查中具有公众共识的社会问题共有11项,分别是“物价上涨”“看病难、看病贵”“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贪污腐败”“住房价格过高”“就业失业”“养老保障”“食品安全”“教育收费”“环境污染”和“社会治安”。上述问题大致可划分为三类:其一是涉及百姓生计的民生保障问题,如“物价上涨”“看病难、看病贵”“住房价格过高”“养老保障”“失业就业”等;其二是有关人身健康和安全的问题,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社会治安”。其三是有关社会公正的问题,如“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和“贪污腐败”。这三类问题中,民生保障类的社会问题三次调查中都排位在前,基本上涵盖了1位至8位的大部分社会问题;社会公正类的社会问题排位大多在3、4位,仅次于民生类问题;健康安全类问题排位相应在后。这些较为稳定的排位序列反映出公众对不同类型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的差别。
将CSS三个年度的社会问题调查结果相比,还可以发现这样的趋势:(1)民生保障类问题的关注度虽然一直保持高位,但认为是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的比例明显下降。比如“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养老保障”“教育收费”等问题,自2006年到2011年间都有较大比例的下降。这些变动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政府关注民生,加大各项社会保障事业举措的效果。(2)社会公正类的问题不但没有缓解的趋势,其严重程度反而有所上升。对于“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的现象,公众认为严重的比例一直在30%上下;“贪污腐败”问题的严重程度自2008年的19.4%增加到2011年的28.5%,提升了9个百分点;(3)健康安全类的社会问题,公众关注的变动不大,“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三个年度基本维持在10%上下,“社会治安”的严重程度甚至还有些轻微缓解,自2006年的12.9%下降到2011年的8.0%。
表11-1 社会问题综合排序比较(2006年、2008年、2011年)
二 社会问题的关注人群
虽然社会问题被视为“影响相当数量人的公共麻烦”(朱力,1997:13),但社会公众各自的境遇和利益诉求不同,他们对于各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