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7月 |
一 当前中国城市化特征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说,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两件最深刻的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这说明中国的城市化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深刻改变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而且还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新时期城市化发展具有以下两大特征。
(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集中表现在某些大中城市周围的土地开发严重失控。1996~2003年,七年间中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部分省区市已低于0.8亩/人的警戒线,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1~2004年四年间,全国耕地净减少了2694万亩。据国土部门预计,到2030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各项建设的开展(包括生态退耕),耕地面积距粮食安全的最低耕地保障量11370万公顷将差526万公顷;距粮食基本自给的耕地保有量12000万公顷差1156万公顷;与粮食完全自给(自给率100%)的耕地保有量11250万公顷相比,缺口1786万公顷。
上述资源约束与近年来各地发展大城市、扩大城市规模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全国有30个省提出来要加速发展城市化,许多城市或区域规划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5~2.0个百分点。
(二)经济圈(城市群落)的形成
我国城市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出现了都市圈、城市群以及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都市圈又称大城市群、城市群落等。自法国地理经济学家戈特曼1958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的概念以来,城市群的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都市圈理论的概念也从单一的地理学科界定逐步向多元化、深层次发展。
中国城市化率已经从1997年的30%上升至2009年的46.6%,2011年跨过50%。2007年数据显示,中国人口数量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已达到102个。中国将迈向大城市与大城市群时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并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及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经济圈。
2006年,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8305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37.4%。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39613亿元,珠三角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21618亿元,环渤海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17074亿元,分别占全国GDP总量的18.9%、10.3%和8.2%。2006年,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分别为37819元、49093元和32036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735元、33009元和15952元。
经济圈拉动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城市群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除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外,现在又有8个城市群崛起:厦泉漳闽南三角地带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
二 城市化带来的成就和问题
城市化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和社会问题。
(一)城市化率大体与经济发展同步
城市化率是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城市化率常用来代表一国的城市化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从各国发展的经验可知,城市化率与人均GDP密切相关。2009年中国人均GDP约为3800美元,城市化率为46.6%。
从表面上看,中国城市化率大体与经济发展同步,是一种相对平衡的发展关系。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一数据的准确性存在很大问题。中国现行城镇人口的统计方法是城市常住人口与建制镇人口的总和。其中,城市常住人口包括城市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而城市非户籍人口只能通过暂住证来统计。但事实上,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中办理暂住手续的仅占少数,大量未办理暂住证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并没有进入统计数据之中。这似乎表明中国的城市化率应该比46.6%还要高些,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在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现象,即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然而,农民工这一群体目前住在城市,却没有城市户籍,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待遇。这种入城而未市民化的农民工现象造就了当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