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6月 |
一 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环境分析
(一)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特点
跨境电子商务是利用互联网和电子技术实现的新形式的国际贸易活动,其核心是贸易。但跨境电子商务不是单纯的国际贸易活动的电子化,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贸易供应链,实现贸易信息透明化、交易过程自动化、贸易主体虚拟化、供应链扁平化、贸易便利化。
借助于互联网和电子技术手段发展的电子商务活动,其内在即包含超出地域和国家界限的含义。一国国境内的电子商务与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差异:语言差异,跨境电子商务活动是买卖双方基于互联网的交易,但由于双方使用的语言不同,沟通往往存在障碍。商业文化差异,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业文化不同,对电子交易的态度也不同,交易的风险相对国内贸易偏高。支付结算差异,跨境电子商务由于双方地理距离遥远,交易信息流和实际资金流存在时间差,相比同币种交易而言,不同国家货币存在汇率风险和支付风险。物流差异,跨境电子商务由于相隔距离遥远,信息流和实际物流存在较大时间差,相比国内交易,运输周期较长、节点多,在国际运输、货物通关等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
(二)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情况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大大降低,信息交互和共享也更加便利,跨国贸易协作可以借助于网络和系统很容易地进行,一国拥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进入市场并参与国际竞争。第三方物流的飞速发展,使得货物能够在比较短的周期内以比较低的成本在世界范围内转移。这就比如现在从中国寄往美国的国际快件的价格很低,一个小东西的寄送费也就100元甚至不到100元,速度非常快,只要2~3天,比美国当地的Local快件还要快!电子支付、网上银行的高度发达,以及PayPal等网上支付工具使得现有的国际支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捷、方便、安全。这些都是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利条件。
近几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加剧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困境。在出口疲软、订单大幅减少的状态下,传统贸易方式买家需求封闭、订单周期长、汇率风险高、利润空间低的弊端无疑使中小企业的生存雪上加霜。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成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重要的营销渠道。
1.从国内情况看,外贸出口下滑使中小制造厂商产生直接贸易需求
从国内情况看,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使得近几年来国内外贸出口业务面临困境。2007年以来持续的金融危机,使得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外贸体系遭受严重的危机,外贸出口连续下降,大批中小外贸企业倒闭。仍在挣扎求生的企业将目光转向了互联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向世界各国的客户推销产品。
由于经济危机的产生,人们对产品成本的敏感度日益升高,传统外贸流程中贸易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多个中间环节的存在,导致产品的层层加价,最终消费者手里的价格已经比出厂时高数倍。因此电子商务这种可以缩短供应链、摒除中间环节、使得厂商和消费者都能从中获益的直接贸易方式受到了追捧。
例如一个钥匙扣出口到澳大利亚的终端售价是1澳元,约合5元人民币。一般情况下,如果目标价格是1澳元,那么该零售终端的进货价就是0.65澳元,分销商进货价为0.45澳元,进口商进货价为0.35澳元(到岸价格含物流费用)。这样按照国际正常商务渠道利润分配,厂家应得的价格应该是0.35澳元,合1.75元人民币(到岸价格),减去所有的中间费用,这个钥匙扣的出厂价格约为1.65元(人民币)/个。实际上,该产品的出厂价仅为0.8元。在这条贸易链中,生产厂商的利润被压缩到最低。
为了能在出口困境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广大中小制造企业迫切需要省略繁琐的、层层加价的中间环节,转而通过直接、便利、低成本的渠道将产品推广给全世界范围的终端消费者。电子商务的从业者们敏锐地感知了这种需求,跨境电子商务在我国迅速崛起。
2.从国际上看,采购行为的变化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国际上看,金融危机来袭,使得境外银行纷纷捏紧钱袋子,境外银行缩减了对国外采购商的授信额度,使得这些进口商、贸易商的融资成本更高、融资条件更苛刻。与中国供应商的结算原本采用银行信用证结算方式,现在则要求改为赊销(O/A)或远期付款交单(D/P)结算方式,这样出口商需占用资金并承担进口商的信用风险。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