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6月 |
一 2013年我国移动地图发展状况
(一)移动地图的发展历史
以电子地图为代表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依托。GIS技术兴起于“冷战”时期,一直都被作为一种战略核心技术。1973年,美国出于军事目的,由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全球定位系统(GPS),除了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信等军事用途外,还可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1994年24颗GPS卫星布置完成,覆盖了全球98%的地域。随后,苏联(俄罗斯)和欧盟也都开发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1996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颁布了行政性命令E911,强制要求无线运营商更新设备,以便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通过手机信号追踪到手机用户。以美国Verizon公司为代表的手机运营商逐步推出适应GPS可追踪的新网络,并推出新服务,如利用GPS给手机自动授时,是手机与GP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最早结合。
GPS的民用化速度异常迅速。20世纪90年代,手持GPS在海湾战争中还是美国军方的先进设备。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车载GPS追踪系统就已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波GPS应用的快速发展。2007年,在手机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的诺基亚公司宣布准备收购数字地图提供商Navteq,同年苹果公司推出了第一款iPhone手机,开始部分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功能,真正开启了GIS技术与手机的密切结合。2011年,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LBS)和SoLoMo等概念风行一时。但两三年后,当人们问LBS这个概念跑哪儿去的时候,发现它已融入各种移动应用。这也使移动地图成为各类应用在移动互联网上纵横驰骋、开疆扩土的重要支撑。
正因如此,跨入21世纪后,我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发展,2000年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2007年发射了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2012年10月北斗导航工程区域组网完成,真正拥有了“天网”。而在地面,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浪潮,GPS导航、LBS服务和O2O应用等已经随着智能手机普及至千家万户,移动地图既受这些应用技术带动而异军突起,又成为移动应用得以不断深入人们生活的平台。
(二)我国移动地图的市场格局
在移动地图兴起之前,数字化地图先后经历了电子地图、导航地图和在线地图三个发展阶段。2010年,国家测绘局为了规范网络地图市场,重新修订了《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标准》,规定了互联网地图服务的甲级和乙级测绘资质,建立起互联网地图服务的准入制度。
《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标准》规定,凡通过互联网提供包含以下四类行为的单位,均需申请取得互联网地图服务测绘资质:①地图搜索、位置服务;②地理信息标注服务;③地图下载、复制服务;④地图发送、引用服务。甲级资质单位可从事上述四类行为,乙级资质单位则只能从事前两类行为。
在相关规定指导下,基础地理数据层面形成了以高德、四维图新、灵图、瑞图万方(包括上海畅想)、凯立德、易图通、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等为主的“图商”。在此基础上,由地图开发运营商将“图商”提供的地图变为可以在网上运行的地图软件,进而形成网络地图服务应用程序接口(API),最终由网络地图应用企业制成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网络地图应用。
移动地图基本沿袭了网络地图的格局,结合具体移动应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数据层、软件层、云端服务和应用层的产业链结构(见图1)。其中,高德在四个层面均有产品,从数据层贯穿至应用层。
图1 我国移动地图产业链结构
2013年8月,中国移动地图应用中的两强——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先后宣布免费,按下了中国移动地图市场激烈竞争的按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3年中国移动地图和导航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后,在中国移动地图累计账户份额中,高德地图(29.4%)与百度地图(22.7%)以明显优势占据前两位,谷歌地图(17.4%)位居其后,三者占总账户份额近七成(见图2)。
图2 中国移动地图累计账户份额
(三)2013年中国移动地图用户情况
根据艾媒咨询的报告,中国移动地图用户规模从2012年底的2.76亿人发展到2013年底的4.20亿人,同比增长52.2%。而易观数据也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地图日均活跃用户达到2679万人,约是2012年底890万人的3倍。[1]同时,每天使用(7.9%)和一周至少使用一次(42.1%)移动地图的用户占了整整一半,使用非常频繁。以上数据均说明,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对移动地图应用的广泛与活跃程度都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