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北京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对策

    作者:赵清 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摘要:

    北京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立足于自然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力,以实现自然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良性互动为目的的系统工程,包括水生态文明建设、大气生态文明建设、土壤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生态文明建设四大体系。本文提出了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通过分析北京自然生态各子系统现状,以此作为指导北京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依据。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笔者最终提出北京自然生态文明四大系统的建设策略,可为实现北京“天蓝、地绿、水净、物丰”的自然生态文明提供有益借鉴。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 nat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natural systems to achiev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man. The system is composed of four subsystems: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atmospheric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oi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biologic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cept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natural ecological status of each subsystem of Beijing is analyzed as realistic basis to guiding Beijing nat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eijing nat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wit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analysis,which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Beijing’s “blue sky,green land,pure water,diversity of life”,the nat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政治文明建设、生态社会文明建设、生态经济文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的前提。开展北京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有利于北京城市建设在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范围内实现科学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自然生态系统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服务功能,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一 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不受人为控制的客观规律,其中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在承载人类活动时其自身具备一个能力阈值,即环境承载力。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应立足于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这一前提,通过修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其对人类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系统的良性互动。因此,环境承载力理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以及研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互动的城市生态学理论可作为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依据以上理论分析,笔者认为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即在自然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以人类为主体开展的旨在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从而实现自然与人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一类建设活动。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在水、大气、土壤、生物四大圈层,这四大圈层子系统既是人与自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主要界面,也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也可被通俗地理解为“天蓝、地绿、水净、物丰(生物物种丰富多样)”。因此,本文将城市自然生态文明划分为水生态文明、大气生态文明、土壤生态文明以及生物生态文明四部分。

    二 北京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依据

    系统分析北京自然生态系统四大子系统——水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其中的固体废物环境)[1]以及生物环境(其中的绿色植被环境)[2]的现状,总结以上四大自然子系统的现存问题,可为北京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一)北京市水生态环境现状

    1.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

    根据孟庆云等人的总结,北京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水生态环境发展经历了水库建设、水源污染、供水危机等阶段,到目前已逐步走向了再生水规模化利用和水污染全面防治的阶段。[3]李芬等人的研究揭示1998~2007年近10年来的北京地区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占用量是其供给量的5~17倍,[4]水资源量的过度占用大大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后者的退化已成为北京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2.水生态环境污染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2012年北京全市污水排放总量为15.20亿立方米,污水处理量12.64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83%,相比2010年提高了1%。[5]2012年,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相比2011年略有改善;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源水质标准,但全市水资源短缺和城市下游河道水污染严重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6]

    3.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据统计,2012年北京全市水资源总量39.50亿立方米,常住人口2069.3万人,[7]人均水资源量1908.8立方米,略低于国际公认中度缺水地区的界定线(人均2000立方米),属于资源型中度缺水地区。从供水来源来看,北京供水较大程度上依赖地下水开采以及境外调水。城市人口的逐年增加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大了城市供水压力,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见图1)。

    图1 北京市2012年供水来源结构与用水结构

    4.水生态环境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但污水处理能力相对滞后

    2012年,北京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3%。再生水利用水量达到7.5亿立方米,占全市用水总量的20%。[8]根据《2006~2010年北京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06~2010年五年间,城区和郊区的污水处理率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但城市与郊区污水处理能力发展不平衡,郊区污水处理率普遍滞后于城区的污水处理率。

    (二)北京大气环境现状

    1.大气环境质量呈逐年改善趋势

    2012年,北京市各区县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昌平区、顺义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和延庆县的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他各区的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则超标。[9]从2001~2012年12年来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变化趋势来看(见图2),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水平整体处于全面下降的趋势,总体来说,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