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枣庄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战略

    作者:涂可国 闫平 汪霏霏 赵迎芳 闫娜 出版时间:2014年06月
    摘要:

    2013~2020年枣庄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有良好的基础和机遇,又面临一定的挑战。枣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按照枣庄转型“三大战役”和建设“幸福新枣庄”的总体要求,以提升全市人民文化生活品质为目标,以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为核心,以打造“15~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主线,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让群众就近、便捷享受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全面建成文化强市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

    2013~2020年枣庄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立足于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建设“幸福新枣庄”,来制定自身科学的发展战略。

    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就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不断健全。“十一五”时期以来,枣庄先后新建、在建和筹建一批地标性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初步形成了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为骨干,以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为基地,以文化广场、农家文化大院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重点文化建设工程不断推进。全力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工程,累计建成乡镇文化站47个、村文化大院1676个、农家书屋1914个。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有线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镇街和行政村全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日益完善。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形成了“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文化部门归口管理的各级公益性文化场馆实现免费或者优惠向群众开放,公共图书馆运用现代化手段积极推行电子阅览室建设,全面推广总分馆制。

    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深入。以各级各类文化广场为核心,以政府为主导,以主题示范活动为特色,群众性活动的开展实现常态化、规范化。每年组织大型文化活动100余项、各类业余性文化活动近3万场。形成了以枣庄国际石榴文化节、滕州墨子文化节、滕州湿地红荷节等品牌节会活动为龙头的地方性节庆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的良好格局。

    文艺创作成绩喜人。涌现出一批具有枣庄特色、深受群众喜爱、反映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并在全国、全省获奖。相继创作出《风雨情怀》《驴王嫂》《碑桥记》《六字碑》等新剧(节)目50余部,获省级以上奖项200多项,创历史最好成绩。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跨越发展。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健全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通过项目扶持、传承人动态保护等措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一批非遗项目落户台儿庄古城。

    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引进、考录、聘用,着力吸收社会文化人才,壮大了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队伍素质。全市现有专职群众文化干部170多人、广播影视业从业人员近万人、业余文艺团队40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近百个、业余文体活动爱好者20余万人和各类文化艺术事业单位的文艺工作者4000余人。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分析

    枣庄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地理位置优越,既是京沪两大城市的节点城市,是鲁南经济带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又是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腹地的过渡带。二是交通优势。枣庄交通发达,物流系统完善,是连接华东与华北、中原与沿海的重要枢纽,这有利于枣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空间合理布局和集约发展。三是生态优势。枣庄山川秀丽、名胜众多、风光优美,形成了环绕“北山”“南水”“西湖”的城市面貌。

    文化资源优势。一是历史资源优势。枣庄文化源远流长,既有始祖文化、城邦文化、名人文化,也有运河文化和工业文化。二是文化遗产优势。枣庄物质文化遗产名列全省前茅,2009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22处,柳琴戏和“鲁班传说”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伏里土陶、“奚仲造车传说”等2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红色文化优势。枣庄有着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台儿庄大战、抱犊崮抗日根据地、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苏鲁支队和鲁南战役等红色抗战文化资源影响面很大。

    复合型自然文化资源为枣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供了可资利用的重要元素和生产内容,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牢固的载体平台和坚实的基础依托。

    2.劣势分析

    一是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当前枣庄文化阵地建设达标率和覆盖率相对较低,市级两馆中,市图书馆为一级馆,而市群众艺术馆面积仅有2600平方米,为国家二级馆,距国家一级馆的要求差距很大。县级两馆中,6个县级图书馆仅3个达到标准,6个县级文化馆无一达标且均没有独立办公场所。二是利用率低。现有文化设施陈旧、功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