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6月 |
流动人口的生存与发展一直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2013年全国城镇化会议明确提出了“加快城市常住人口市民化”的重大战略任务,城市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常住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需求特别是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是他们完全融入城市生活的关键。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是流动人口的生存、就业、社会保障等物质层面的问题,而忽视了流动人口精神文化需求及其满足。根据马斯洛和奥德费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建立在满足层次不断上升的基础上,表现为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梯度过程。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追求身心健康、精神充实、自我完善,产生高层次的发展需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流动人口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其文化消费能力必然日益增强,对文化消费的要求会日益增加,文化消费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因而,在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深入推进、山东新型城镇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关注、重视和最大限度地满足山东省流动人口的文化需求,就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 山东省流动人口文化消费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流动人口大量涌现。2010年山东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山东省流动人口达1369.8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4.3%。济南、青岛作为山东省最重要的人口流入地,流动人口规模超过百万。本课题组以济南和青岛两个城市的流动人口作为样本,对16周岁以上实际参加社会生产的流动人口进行了“生存与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在济南、青岛各发放250份。收回有效问卷441份,其中济南收回225份,青岛收回216份。本研究以对济南、青岛两个城市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文化消费行为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对山东省流动人口的文化消费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文化消费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广泛。文化消费既可以渗透在物质消费中,又可以表现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消费形式。一般来说,文化消费多用文化支出这一单一变量来衡量。但文化消费具有的精神性特点,决定了文化消费也表现为一种行为过程,因此,应将研究视野拓展到表现为一种时间消费的文化活动。为了更准确细致地把握城市流动人口的文化消费,本研究把流动人口的实际文化消费支出与业余时间文化活动共同作为把握流动人口文化消费现状的变量来分析。此外,鉴于研究分析的需要,把文化消费(活动)内容分为娱乐消遣型、健身休闲型、社交享受型和学习发展型四种。从消费结构来看,娱乐消遣型文化消费属较低层次消费,健身休闲型和社交享受型消费属中等层次消费,学习发展型文化消费属较高层次消费。
(一)流动人口文化活动简单随意,文化自觉性较差
流动人口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贫乏。流动人口对文化活动没有特别的要求,大多选择简单随意、免费或廉价的活动和消费方式。调查显示,60%以上的流动人口业余时间的主要活动是打牌、看电视等娱乐消遣活动。45.4%的流动人口回答说参加过群体组织活动,其中最多的是同乡会(19.2%)。只有27.5%的流动人口参与过社区活动。参与过社区活动的人口中,51%的人参与了健身活动,41.3%的人参与了娱乐活动,38.5%的人参与了科普宣讲。总体来看,流动人口文化活动参与率较低,活动内容简单,参与方式偏重被动接受的“消极参与”。在被调查的流动人口中,鲜有人回答去电影院看电影、去场馆看文艺演出或去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进行文化活动和消费。可以说,大多数城市流动人口并未真正享受到城市各种文化设施带来的好处。
(二)流动人口文化消费意识不足,文化消费支出偏低
城市流动人口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得不扩大消费支出。但流动人口总体消费结构还停留在基本的温饱阶段,偏重于对饮食、家庭生活、居住等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用于精神文化活动和自身发展的文化支出较低(见图1)。
图1 流动人口文化消费占月均总支出比例
调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月均消费支出中,饮食、居住、家庭生活支出较多,分别为1044.90元、656.50元、603.76元,文化消费低于医疗支出(143.36元)及其他支出(260.14元),仅为88.74元。流动人口人均文化消费仅占月均总支出的2%,与其他支出相比差距极大。如表1所示,月文化消费支出100元以上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