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发展报告

    作者:张丹 出版时间:2014年06月
    摘要: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为建立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模式,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探索。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山东省文化厅批准设立的首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验区包括枣庄市台儿庄区全境和峄城区古邵镇。自2010年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批准成立以来,枣庄市围绕城市转型总体战略,立足非遗整体性保护思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狠抓非遗传承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文化生态区建设和保护工作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为建立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模式、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探索。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2010年前,我国将确定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截至2013年,文化部已正式命名了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山东省于2009年启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现已命名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山东省文化厅批准设立的首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验区包括枣庄市台儿庄区全境和峄城区古邵镇,总面积680平方公里,人口37万。台儿庄运河文化属于具有典型特点的区域文化,代表了明清时期鲁南地区运河商业文化的发展盛况,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至今仍在产生重要影响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其文化表现形式涉及运河船工遗存、村镇规划、古建筑、商贸习俗、地方戏曲(舞蹈、曲艺)、节庆民俗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运河将各地区域文化连接在一起,漕运、商业活动及社会各阶层的南北往来,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运河区域人们的心理心态、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逐步趋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自2010年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批准成立以来,枣庄市围绕城市转型总体战略,立足非遗整体性保护思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狠抓非遗传承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文化生态区建设和保护工作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 文化生态与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入和发展。文化生态指人类生存发展的文化环境状态,与自然生态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生态范畴。文化生态包括物质文化环境状态(物质文化生态)和非物质文化环境状态(非物质文化生态),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交融。文化生态是一个系统的有机体,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包含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共同延续体。

    文化生态起源于人类处理与环境关系的动机和行为。中国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易传》将天地人视为三才,以为天人协调是理想的境界。其他国家注意人类生存环境的思想也产生得很早。希腊文中有“生态学”的术语。中世纪伊斯兰学者伊本·赫勒敦最早提出“文化生态”的概念,强调人类文化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认为人的生存和社会活动离不开物质资源、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客观条件,人的不同特性、表现和习惯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

    直到近代,对生态问题的研究才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E. Haeckel)提出“生态学”的概念,把生态学确定为一门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相互适应关系的科学。1955年斯图尔特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提倡成立专门的学科,使文化与环境成为不可分离的整体。我国关于文化生态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的文化生态失衡现象日渐严重,于是我国便加强了文化生态研究,提出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构想,有效地解决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问题,使文化遗产保护步入整体保护的新阶段。

    2010年2月,文化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文非遗发[2010]7号),规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并具有特殊价值和鲜明特色的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定区域”。明确了生态区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对于加强生态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生态区建设如何结合的问题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2011年2月,全国人大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申报、传承等工作进行了细致的规定。第26条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可以看出,整体性保护思路是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区建设的共同关键所在。

    在文化保护区建设实践中,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