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6月 |
一 “蓝黄”两大国家战略引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
山东凭借依黄滨海的独特地缘优势,在蓝黄两大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带动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围绕“蓝色经济”和“高效生态经济”,通过融合发展、错位发展和一体发展,优化、配置发展要素,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园区集聚,探索高效生态经济和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新途径,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引领山东省区域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有效拉动了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引擎。
(一)“蓝黄”两区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1)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成效显著。“蓝黄”战略实施以来,山东选择具有基础优势、发展潜力、带动能力强、富民富财政的十大产业作为培育重点,强化政策支持,突出科技创新,加大资金投入,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着力构建现代海洋和高效生态产业体系。2012年,蓝色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6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3%;黄三角地区以发展现代农业、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轻工纺织、现代物流及生态旅游为重点和突破口,探索高效生态发展模式,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黄三角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74.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5%。
(2)园区集聚效应明显。为更好地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山东省从资金、用海用地、科技平台等方面重点扶植了青岛海洋生物园等37个海洋产业园区,以及寿光蔬菜生产基地等20个高效生态产业园区。目前,蓝色经济区范围内有省级以上园区68个,其中国家级园区16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省级以上园区数量达到29家,黄河三角洲地区已形成各类特色园区85个,其中主营收入过50亿元的各类特色园区19家。
(3)重大项目持续推进。围绕“蓝黄”两区建设,山东已经扶持了近300项现代海洋和高效生态产业项目,每年着力推进50个重点项目。其中,山东科瑞陆地9000米石油勘探装备技术水平全球第一,山东金麒麟汽车刹车片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30%以上,魏桥纺织产品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居全国同行业首位,东营3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单片滩涂养殖区,中澳集团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肉鸭专业生产企业,肉鸭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球同行业前列,首创的“公司+标准化农场+农户”的订单式发展经验入选为联合国扶贫开发案例。黄三角被列为全国第一家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试点的区域。[1]
(4)科技核心支撑力增强。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海洋化工研究院海洋涂料科研与中试孵化器、国家级海洋药物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初见成效。目前,“两区”共建立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202个,其中,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占80%,这些平台正成为“两区”发展的动力之源。
(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两区”作为生态建设的示范区,在全国率先进行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损害补偿探索,在重点流域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机制,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重点体现在:(1)加强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建设,积极推动国家在“蓝黄”两区开展区域性生态补偿试点和海洋生态补偿试点。(2)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加强环境保护、河海兼顾、一体化治理机制,切实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加快实施一批海陆污染同防同治工程。(3)积极探索资源集约节约和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资源开发保护长效机制,推进土地、水、矿产和海域资源高效利用,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构筑生态环保产业链,稳步推进九大集中集约用海片区规划建设。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蓝黄”两区强化政策扶持,“政策红利”得到有效释放。表现在:(1)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充分发挥省级专项资金和中央财经资金的引导示范和扶持作用,将政府资金集中用于优势产业、特色园区、科技创新平台、未利用地开发等重点领域。着力撬动社会资本,大力推动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对“两区”建设的投入力度。(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机构对“两区”建设的信贷支持。搞好银企对接,对支持“两区”建设成绩突出的银行类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推动青岛等4个国家级高新区开展“新三板”试点工作。加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