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6月 |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是指以省会济南为核心,与泰安、淄博、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周边6市组成的都市圈区域,区域内共有52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3%;2012年总人口3265万,占全省的34.0%。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战略地位重要,既是促进中西部崛起的重要平台,也是带动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一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受到高度重视。2007年之后,历次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均体现了“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发挥省会经济的辐射作用,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发展”的战略思路,并提出重点推进区内交通、旅游、信息、环保一体化建设。2012年,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做出了“继续发挥济南优势,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的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战略决策的指导下,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2012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12亿元,占全省的35.9%,经济圈的总人口占山东省总人口的34%,经济圈经济在省内的地位略大于相应的人口比重,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1~9月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26亿元,占全省的35.6%;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是2002年的4.7倍,年均增长16.7%,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86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770元,是200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4.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达16.2%,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12年公共财政收入1193.2亿元,占全省的38.8%,是2002年的2.76倍,2013年1~9月公共财政收入达1090亿元,占全省的31.3%,经济效益日益优化;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10070亿元,占全省的37.6%,对经济拉动作用显著;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89亿元,占全省的36.5%,2013年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32亿元,占全省的36.9%,2012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21404元,人均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2012年城镇化发展水平为53.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150元,高于全省平均值1395元。
表1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2012年区域发展现状
(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发展层次不断提升
2012年,省会城市群经济实现农业增加值2330亿元,占全省的36.9%,区内农林牧渔中占全省最大的是农业,达到37.6%,整体上区域内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较高,都市型、城郊型农业发展初具规模。2012年,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9259亿元,占全省的35.1%,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7%;制造业层次整体较高,济南是以交通设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纤维、食品医药等为支柱产业的新型都市,并已成为区域性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2012年济南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02亿元,高新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95家,其中重汽集团完成产值400亿元、浪潮集团230亿元、齐鲁制药及圣泉集团超过50亿元、轨道交通及二机床等25家企业过10亿元;淄博形成了以化工、医药、新材料为主导方向的专业化制造基地;德州的电子信息、化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呈较快发展态势;聊城以机械制造、医药和冶金等为特色;莱芜钢铁等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滨州纺织、盐化等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关联。服务业发展层次不断提升,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等新兴行业脱颖而出,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亮点,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7423亿元,占全省的37.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区内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8.4∶50.8∶30.8变为2012年的7.5∶51∶41.5,一产比重明显下降,二产比重小幅上升,三产比重则大幅提升,产业结构得到较快的升级和优化,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
(三)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渐成系统
截至2012年年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区域内公路里程9.5万公里,约占全省的38.7%,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661公里,占全省的33.4%,依托于济青(南北)、京台、京沪、青银等区域性高速公路,以济南为中心基本形成了放射状的高速公路网络,除滨州外,济南与其他5市均有高速公路直接相连,但国道220线也将济南与滨州直接联系起来;通过胶济铁路和济青客运专线等主要铁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