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
一 西部地区各省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一)陕西省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1.农村居民收入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明显提高,从1999年的1455.90元增长到2011年的5028元。如图1所示,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还是比较低的,城乡差距较明显;不过,从图2可以看出,2010年和2011年,陕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远远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城乡差距正在逐步减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改善。
图1 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图2 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
2.农业信贷
2010年陕西金融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涉农贷款同比增长25%,至2011年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到2536.9亿元,同比增长30.0%,占全部贷款比重达到21.0%,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有效促进了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3.农村金融服务
(1)农村合作机构。2010年,陕西农村合作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达到2918个,从业人员20056人,资产总额达3006亿元人民币。至2010年年末,全省107家农村信用社全面完成统一法人社改制工作,其中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家,农村合作银行8家,县(市)统一法人社98家;104家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票据资金27.8亿元,占全省认购专项票据农信社个数和金额的97.2%、81.7%。截至2011年年末,全省农村合作机构2937个,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业贷款449.89亿元,年末农业贷款余额573.54亿元,占各项贷款的61.95%。立足“三秦”,服务“三农”,农村信用社推出一系列特色业务,主要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个人联保贷款、个人创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共同体小额贷款”、农家乐助业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10年,全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达到9家,从业人员143人,资产总额达8亿元人民币;2011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仍然是9家,从业人员增至154人,资产总额增至12亿元人民币。
(3)小额贷款公司。2010年,陕西小额贷款公司60家,从业人员498人,贷款余额达33亿元人民币;2011年,小额贷款公司增长至155家,从业人员1244人,贷款余额93.43亿元人民币。
4.农业保险
2010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充分发挥保险经济补偿功能,农业保险支付赔款同比增长11.2%;小额保险稳步发展,同比增长39.8%,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011年,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补偿效能提升,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等新险种;农作物火灾保险和森林火灾保险取得突破,分别承保12.36万亩和40万亩,创历史新高。小额保险稳步发展,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二)重庆市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1.农村居民收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重庆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46元,约是1999年的3.7倍,农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农村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贫富差距明显(见图3);2007年以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大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但是除2008年以外,2007年以后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明显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见图4);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达22.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15.5%,说明城乡差距正在逐步减小,农民生活水平在逐渐改善。
图3 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4 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2.农业信贷
2010年,信贷投向有力地支持了地方“调结构、惠民生”,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增速,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稳步提高;2011年,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7个百分点,增量继续高于上年水平。
3.农村金融服务
(1)农村合作机构。2010年,农村合作机构数为1743个,从业人员达14478人,资产总额达2841亿元;农商行研发出集存、兑、汇为一体的自助金融服务设备,采取与村委会合作的方式设立农村便民金融服务点,进一步探索解决偏远地区银行服务网点不足的问题。2011年,农村商业银行数为1765个,从业人员为15220人,资产总额达3439亿元人民币。农村合作机构相对来说发展速度缓慢,有待进一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