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
在全球变化中,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海岸地区,海岸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约较内陆高出10倍。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口和产业最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正在成长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级城市群,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见图1)。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和建设环境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图1 长江三角洲区位图
一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发育
(一)长江三角洲的概念
从大地构造看,长江三角洲分属三个不同的单元,如皋-江阴-宜兴-长兴-一修以西属南京凹陷,上海-嘉兴-德清以东、以南是杭州凹陷,两者之间是太湖流域。从不同的视角看长江三角洲,至少存在四种不同概念的三角洲范围。
1.沉积三角洲
沉积三角洲,是全新世海平面上升趋于稳定以来(距今约6000年)形成的三角洲,既包括现代三角洲,也包括古代三角洲。沉积三角洲面积,陆上部分约1.85万平方公里,水下部分约1万平方公里,共约3万平方公里。
2.地理三角洲
从自然地理因素看,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地理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传统上 一般认为限于江苏省南京以东、通扬运河以南、浙江省杭州湾以北的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99600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
3.经济三角洲
从经济发展和行政联系看,经济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南通、泰州8个省辖市和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7个省辖市。2008年中国政府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和上海市,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文化三角洲
余姚的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三角洲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相媲美[1]。春秋时期,吴、越在这一带兴起,两国具有相同的文化特征,产生了吴越文化。汉武帝时,扬州刺史部统辖长江以南地区,为长江三角洲地方文化认同打下基础,并予后来的海派文化以深远影响。尽管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诸多的江南文化共性,但也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亚文化群,它们是: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中心的吴文化区,以杭州、嘉兴、湖州、绍兴为中心的越文化区,以扬州、泰州为中心包括皖中、苏中的维扬文化区,以南京、镇江为中心金陵文化区,以上海、南通、宁波、舟山为中心的海洋文化区,以台州、温州为中心的永嘉文化区,以芜湖、黄山为中心的徽商文化区。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长江三角洲由于概念不同,其范围也有很大的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特定的明山秀水自然地理环境,人杰地灵、风物清喜的文化底蕴,宏阔的历史背景,以及“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价值取向下,萌生发育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因此,在日常的交流中,文化三角洲范围最大,也得到长江下游地区居民的普遍认同。本文在具体数据分析时,采用经济三角洲范围进行分析。
(二)沉积和地理三角洲的形成
近年来对太平洋海底沉积物进行C14分析,说明自距今16500~6000年前,长江三角洲的气温持续上升,海面逐渐上升,造成新的一次海浸,海岸线不断后退。
大约在6000年前,当海面上升的速度和长江输出泥沙进行堆积作用之间取得平衡时,海岸停止后退。当时的长江在镇江、扬州一带入海,钱塘江在杭州以西入海。长江河口是一个以镇江、扬州为顶点的三角港或河口湾。当时长江三角洲北翼还没有成陆,长江北的海岸线位置大约在阜宁-盐城-东台-海安-姜堰-泰州-扬州一线。与北岸相接的淮河河口,根据历史资料分析在2000年前还在淮阴附近。然而,长江北岸的海岸是以平缓的坡度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