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的制造业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大幅上涨的压力下,开始将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形成所谓的“西进”趋势。台商在珠三角的发展有其独特的战略优势,但也存在其缺陷性问题。踏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2006年以来中国大陆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珠三角的台资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转型与转移的压力。然而,受制于本身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以及在土地、劳动力、资源型要素等方面的制约,再加上融资困难等问题,台资企业的转型与转移并不顺利。不过,展望未来,在两岸实现“三通”以及经贸关系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台商在珠三角的发展,仍有相当的空间,包括台资企业将加快升级转型,传统制造业加快转移;粤台现代农业合作将进入新阶段;服务业合作将获得新契机;粤东将开拓粤台合作新平台。
一 珠三角台商投资的发展模式:战略优势与存在问题
过去20年,台商在珠三角的投资,形成了特定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可称为“珠三角模式”。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珠三角模式”有其独特的战略优势,但也存在其缺陷性问题。其基本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形成“台湾接单、珠三角生产、香港转口及财务管理”的运作模式
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珠三角地区,尤其是珠江东岸地区已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主要聚集地区之一。目前,东莞的台资企业已超过6000家,约占广东台资企业的1/3,是广东乃至全国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城市。珠江东岸的其他城市,包括深圳、广州、惠州则分别有台资企业4000多家、2600多家和1500家。可以说,台资在广东省已形成了以东莞为中心,以珠江东岸为重点、覆盖全省的地域格局。
台商在珠江东岸地区,尤其是在深圳、东莞地区聚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毗邻香港,不仅要利用香港便利的航空、航运设施,更重要的是要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据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2000年的一项调查,香港的台资企业主要为台资大陆公司提供转运、接单、采购、行销、财务调度、收取货款、融资等服务,以提高效率并规避财务风险。[1]进入21世纪以来,香港成为了台资大陆企业越来越重要的境外上市市场。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在香港上市台资企业已超过50家,包括富士康、裕元、康师傅以及顺诚集团在内的大企业都在香港上市,市值均超过一百亿港元。[2]而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香港因素”无疑是珠三角地区吸引台商投资的重要优势之一。
2.移植“专业化分工、集聚式配套协作”的生产模式,形成“地方产业群”
20世纪80年代,台湾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了“专业化分工、集聚式配套协作”的生产模式,有效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较大规模的份额。台商进入珠三角地区后,这种生产模式在工业园、投资区的招商引资平台上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可以说被成功地移植到广东。这些投资大多按照行业向特定地域集聚,并围绕最终产品的生产企业形成上、中、下游密切配套的产业集群。
早期,台商在珠三角投资的企业,基本上是制鞋、家具、五金、电线电缆等产业在不同地区或城镇聚集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台湾IT产业,主要是电脑周边产品制造业向大陆转移,并逐渐聚集在深圳、东莞等地区时,产业群聚的特点更为明显。当时,部分台湾大企业和上市公司,如台达、国巨、群光等相继进入东莞或加大对东莞的投资,这些大企业在东莞落户产生了强大的雪球效应,带动了周边和中下游企业的聚集。如台达电子在东莞投资设厂后,就吸引了超过100家协作企业聚集其周围,形成了一个有明确分工和配套、互补的产业群体和产业链,即所谓的“地方产业群”。台商的产业集聚,在一些乡镇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石碣镇就集聚了数百家电子电脑生产企业,包括台达、光宝等16家跨国公司在这里设厂,其产品中有8种产品,包括电源供应器、电脑键盘、碎纸机、变压器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清溪镇生产的电脑机箱就占全球份额的30%,居世界各产区之首。
目前,台商在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以IT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及数控机床、光学仪器、石化、五金、电器、制鞋、机械制造、三高农业等一批产业配套群体。其中,东莞仍然是全球最大桌面电脑零配件的加工出口基地,电子资讯企业产品零部件的本地区采购率高达95%。[3]深圳电子资讯企业产品零部件的本地区采购率亦高达80%。美国厂商从接单到出货时间约为4个月,而台商仅需两个星期[4],且在粤台企高达90%以上赢利。[5]目前,“东莞制造”的IT产品行销全球,IBM、康柏、惠普、贝尔等电脑公司都把东莞作为重要零部件采购基地。一年一度举办的东莞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已成为继美国拉斯维加斯、德国汉诺威和中国台北之后的全球第4大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
珠三角台商的产业集聚,在企业结构方面,还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模式。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珠三角的台资企业中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744家,投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76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38家。虽然珠三角地区已集聚了数十家台资大企业或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