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部崛起:安徽省情再认识及发展战略取向

    作者:谢培秀 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梳理了安徽省自然地理概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接着分析了安徽省在中部崛起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最后思考并提出了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一 安徽自然地理概况与经济社会发展

    (一)安徽自然地理概况

    安徽省简称“皖”,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居全国第22位。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5大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岗地、丘陵、冲田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4~17度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2005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516万人。全省辖17个地市、61个县(市)和1850个乡镇,省会为合肥市。200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总量居全国第14位。

    安徽地处多种自然地带的过渡区位上,地貌类型多样,资源分布不均而相对集中,加上基础条件不同和计划经济的影响,省内地域分异明显,经济社会差异较大,成为全国省内差异较大的省份之一。气候上,有淮北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和淮南的亚热带湿润气候,还有最北边接近半干旱区下限的气候;有降水充沛、水多成灾的山区,也有一般干旱年即发生人畜饮水困难的丘陵岗地。农业类型上,有麦、豆、薯为主的淮北平原旱作区,主产稻、油的江淮丘陵水旱兼作区,盛产水稻、水产、水禽的沿江平原水网、水作区,还有主产林、茶、桑的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既有粮食富余连年愁“卖难”的平原、丘陵区,又有粮食不能自给连年靠“供应”的山区、库区。

    安徽境内山川秀美。全省现有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国家森林公园,3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荣获“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称号的黄山,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遐迩。九华山峰壑竹海、古刹林立、烟云缭绕,素有“莲花佛国”之誉。以“两山一湖”和徽派民居为特色的皖南旅游区,山清水秀、气势不凡。

    (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

    1.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回顾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结合安徽矿产资源丰富的条件,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指导下,国家在皖重点投资建设了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能源、原材料工业,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型厂矿企业。30多年中,全省基本建设投资中的重工业比重多在50%以上,崛起了一批像马鞍山、铜陵、淮南、淮北等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1949至1978年,全省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年均递增17.6%,比轻工业(年均递增9.4%)快近1倍,轻、重工业产值比由1949年的85.4∶14.6上升到1978年的50.8∶49.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对轻工业发展“六个优先”的方针,安徽省加快了轻纺、家电工业的发展,涌现出一批进入“全国500强”的轻工企业,合肥、芜湖、滁州等城市经济也得以快速发展,间接推动了“八五”时期安徽经济的快速增长。从1996年全省主要工业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和位次看,有影响的轻工业产品比重工业产品多,但起支撑作用的仅家电、酿酒两行业,其他行业集中度低,所占份额少,水平低。对安徽省轻工业来讲,尽管经过“八五”期间的高速发展,但总量扩张不大,与重工业相当,1997年全省轻、重工业产值比为51.5∶48.5,与1978年相差无几。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粮、棉、油”在全国区域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1996年安徽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5.3%,位居第8,其中小麦位居第5,稻谷位居第7,细粮、主粮比重大,同时人均占有量比较高,比全国平均高出50公斤左右,位居第6。80年代以来,安徽粮食增量占全国增量的比重都在10%左右。目前在正常年景下,安徽年产粮食250亿公斤,棉花500万担,油料3000万担,多年来一直是大宗农产品调出省。为保证国家有充足的粮源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安徽作出了重大贡献,农业大省亦是“粮食大省”,党中央、国务院也特别重视安徽的粮食地位,给予较大的支持和投入。1982年首批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安徽省就有8个县,通过“七五”、“八五”和“九五”的多批建设,全省共建商品粮基地44个,并建16个优质棉和3个油料基地;1994年还实施49个粮棉大县和沿江水产品示范区建设,1996年又实施了阜阳、滁州两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