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战略任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如何理解我们党提出的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把中央的要求与江西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探索一条欠发达省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赣州市在把中央的大政方针与江西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深入探讨总结这一模式,江西省社科院、江西省社联组成课题组,先后三次奔赴赣州市及有关县、乡、村,对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对赣州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
一 基本情况
赣州是个农业大市,全市845万人口中农村人口达670多万,占人口总数80%以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农民尚存在不少传统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畜混居,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取之同一河沟;村镇规划建设零乱无序,脏乱差现象严重;大部分农民素质不高,封建迷信等一些社会陋习在一定范围仍然比较突出,等等。农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社会进步。
落后思奋起。赣州人在看到农村落后面貌的同时,也看到了农民、农村呼唤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强音,看到了农民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迫切愿望和求知、求美、求乐的新需求,看到了政府在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村工作的新的着力点。思想的统一,使政府和农民想到了一块,新农村建设便在赣州应运而生。2004年9月,江西省委、省政府适应新形势要求,决定在赣州市先走一步,用5年的时间在广大农村开展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新农村建设活动,力争经过努力,逐步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这一部署,各地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启动了4025个村庄整治建设点;完成了264个圩镇总体规划、1046个行政村共计16794个村庄规划的编制;“空心房”改造面积达410万平方米;清除了大量的垃圾、污泥和路障,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7.9万间,面积130.3万平方米;完成6718个村庄的改水,改厕10.3万座,完成通村公路3580公里;脐橙、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等四大主导产业,以及烟叶、工业原料林、草食畜禽、特种水产、竹业、黄鸡等六个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基本完成,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8.1%;全市新建立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314个,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到3049个,联结农户56.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5.1%;通过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全市共培训农民52.56万人次,其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3.23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9.33万人;“一村一名大学生”、“一村一名中专生”计划顺利实施,已招收大学生667名,中专生403名;已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5个、省级文明村镇30个,创评“文明信用户”10.4万户;赣州市首创的“关爱留守孩子工程”在全国推广;顺利完成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启动了乡镇机构改革,加强了对乡、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考选了190名大学生充实乡镇干部队伍。基层干部的施政能力得到检验,服务群众的意识和本领大为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密切。
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拥护,也受到了上级的关心和重视。《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先后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扎扎实实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题,对赣州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国务院研究室叶兴庆等领导先后率团对赣州新农村建设考察调研,充分肯定赣州的新农村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探索与有益实践”,并用“起步早、目标明、措施实、初见效”十二个字来归纳对江西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印象。
赣州市通过新农村建设,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1.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