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
近年来,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山西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山西文化产业也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2009年,山西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达到25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9%。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山西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仍在凸显和深化,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抓住这一时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山西文化产业把握机遇,化危为机,是山西文化产业调整发展路径,进而助推山西在“十二五”时期实现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
一 金融危机背景下山西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领域的影响逐渐显现。由于各地文化发展程度、市场格局不同,金融危机对各地文化领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各异。山西作为内陆省,经济外向度不高,文化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小。后金融危机时代,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迎来了更多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大挑战。
(一)金融危机下的山西文化产业:逆势上行
2009年,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局面下,山西省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山西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建设文化强省作出了积极贡献。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达到250亿元,较2008年的207.75亿元增加42.25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2.80%上升到3.39%。同2007年相比,2009年山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55.5%,高于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山西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图1 2007~2009年山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总体来看,山西文化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全省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持续稳定增长进而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山西文化产业发展新机遇
随着国家和省内宏观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文化强省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山西文化消费市场仍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十二五”时期,山西文化产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1.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产业地位迅速提升
由于传统的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均受到金融危机不同程度的影响,面临外贸增长放缓、消费需求减弱、产能过剩、产业升级转型等压力,山西迫切需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作为一种“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恰好为产业转型提供了一条出路。而山西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又为山西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雄厚的基础。针对山西现有产业结构,同时依托山西本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集产品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能源资源消耗低等优势于一体的文化产业,成为山西的必然选择。
2.宏观政策利好: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保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产业。2009年,国务院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文化领域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2008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将积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这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揽子计划的实施和《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为山西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山西省的重视。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政策上的充分保障。2009年初,山西省宣传部长工作会议提出,省市县三级联动组织实施“一策一业一品一节一剧”文化产业发展工程(简称“五个一工程”)。省市县三级联动,制定出台一策,做强一业,磨精一品,办好一节,演好一剧,要求党委政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2009年6月,山西省政府发布了《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确定了“形成一个格局,实施六大工程,建设十五大项目,振兴九大行业”的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任务。山西省委、省政府已将文化产业列为全省十大产业之一,并将其作为培育新型业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点。全省上下